|
日韩企业打响全球3D电视市场第一枪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市场五一后将现3D热 3D电视的火热,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极具偶然性色彩。在这一产品热销的背后,主要是日资企业对目前全球平板电视困局的重要突破口。 最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视在全球市场上得到了规模化普及,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带来的市场需求井喷,欧美、日韩以及中国等主要市场的平板电视销量迅速提升。而三星、TCL、海信、LG、长虹等企业的市场竞争重点将放在平板电视的显示屏技术升级和内容源平台创新上。从去年开始,LED液晶电视在全国的热销、互联网电视的中国热销,成为中韩企业间的博弈场。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却在平板时代扮演着尴尬的角色,在LED液晶上落后于韩资企业,在互联网电视上又落后于中国企业。同时,2008年末的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也直接给日资企业在平板电视上的突破造成了负担。 而对于松下而言,其力推的等离子电视将是全面释放3D视觉效果的最佳硬件平台。实际上,在今年的CES展中,松下的3D PDP电视看上去已经超越了同行的产品。而三星在美国首发的3D电视阵营中,也意外地出现了3D PDP的身影。 而作为目前中国惟一掌握等离子全产业链的四川长虹,其多媒体产业公司董事长林茂祥于3月18日透露,今年“五一”之后,长虹将逐步停止生产55英寸以上普通LED、等离子电视,在长虹高端LED、等离子、液晶电视上全面导入3D技术,今后3D电视将成为等离子电视的标准配置。 目前,长虹已经发布了3D电视产品,主要是在系统内置两个芯片,分别对应2D与3D片源,平时可观看2D内容,而通过遥控器调控,另一块负责处理3D显示的芯片便会运作。此前,创维也曾在3月10日发布了首款3D LED电视。 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松下,还是长虹,致力于推广3D电视,关键还在于为其力推的PDP产品找到新的市场突破口。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等离子与液晶电视的博弈处在不利的格局下,借助3D电视热潮扭转“液晶强、等离子弱”的格局将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记者注意到,随着2009年中国市场全面步入了平板电视的普及年,TCL等企业热推的互联网功能已经成为当前平板产品的通用配置,不能上市的平板电视显然已面临出局的境地。与此同时,在海信等企业的推动下,LED液晶电视快速成长,从CCFL升级为LED的液晶电视将在今年迎来普及。今年初便受热捧的3D电视,短期内已经得到了中外企业的纷纷发力,这必将在今年“五一”之后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最大亮点。 值得国内企业注意的是,当索尼、松下等日资企业全力介入3D产业链构建和产品推广之际,三星与LG却仍在加大对中大尺寸OLED产品的研发和布局,并计划于2011年和2010年推出OLED笔记型电脑及电视。 新商业竞争体系的考验 据了解,此前无论是LCD、PDP,或者是LED都是单一产品升级引发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但3D和互联网电视则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体系的互动传感式发展。需要从上游的3D内容源、3D制作设备、3D产业标准等一整套体系的配合,特别是上游的内容供应商和节目制造商。 一位彩电技术工程师坦言,如果没有内容,3D电视只能成为摆设。而且与现在国内企业推广的互联网电视不同的是,3D内容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匮乏的问题,基本上是从零起步。所以说,生产销售3D电视容易,但作为彩电制造商,如何凭借自身的力量吸引和推动上游节目和内容源供应商的参与,如何让他们能够分享到这一新产品的商业利益,这对于松下、三星而言,需要考虑构建面向3D电视的新商业模式和产业竞争体系。 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就是现阶段日韩企业迫不及待地推广3D电视,但关于3D技术的标准并不统一。而这一问题随着产品市场普及加速,成为制约市场的瓶颈。 此前,松下已经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以及欧美的主流电视台们加强在内容源上的合作。为此,松下已经将3D技术的触角延伸到上游的3D影像设备开发以及将2D画面通过技术手段变成3D画面的对外制作中心正式营业。而索尼也凭借自身在影视娱乐业务上的优势,明确了以内容为导向、以播放设备为辅助的3D产业整体扩张策略。 3D技术标准尽早统一是决定这一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何让上游的内容供应商能够确认未来这一产业的商业空间,作为整机制造商的松下、索尼、三星们,眼下必须要在市场上进行3D电视、电脑、DVD的大力普及和推广,这是外资企业的聪明之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倒逼机制,让更多的制造商参与到3D产业中来。这也是为什么松下、三星急着推广3D电视的根本原因。一位国内彩电业内人士分析得颇有道理。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