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资市场操作与营销理论的批判研究(一) 7 上页:第 1 页 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个体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越来越大的差异化,而是无限趋近“集体”评判标准的轴心审美,个体一方面希望自己更加出众,另一方面则始终不忘参看一下“集体”的意见。 一个客制化的冰激凌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会让其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并不明确自己真正需要如何调配冰淇淋,客制化并不会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到被特别的尊重,而只会让他感到不安,因为他内心想要获取的是保持跟大家一样,获得大家的认同。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同,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不重要,或者说他真正需要的就仅仅是大家的认同而非别的。看看DQ的冰淇淋,买得最好的仍然是它的主流产品“暴风雪”。 再看看那些电器产品,买得好的通常是那一两款主流的产品,其他产品只是作为陪衬或者“反面教材”来刺激消费者对主流产品的决策。而这些主流产品,就是“集体”意志的产物。 所以,若用“小众市场”的观点套用中国市场,无异于胶柱鼓瑟。至于说“大众市场”未来会走向“小众市场”,我只能说或者在“非主流”的市场会分化成不同的“小众市场”,或者“长尾需求”,但中国的主流市场一定是“大众市场”,因为一种文化传承就如同一个民族的基因会永远遗传下去。而脱离了文化谈营销谈广告实在是隔靴搔痒。 如果一个国内的营销人,真的“比猫画虎”围绕“长尾理论”、“一对一”来展开自己的营销部署,那真是被“洋理论”给害了。 要么成为主流,要么就彻底被边缘化!KAPPA的服装非常时尚,本应该是给那些身材偏瘦的“小众市场”——年轻人穿的,但这种时尚一旦成为“集体”意志的指标,在中国就会出现全民穿KAPPA的现象,彻底沦落成“大众市场”,于是乎连扫地的阿姨都可能穿着KAPPA(当然是仿冒品)。这就是中国的消费市场。 外资公司掌握了西方文明下的个性化商品的沟通技巧,却不懂得集体意志的力量对个体的影响力。他们习惯于某商品某项独特之处成为产品的卖点。他们无法理解“全国销量第一”或者“某权威认证”等“恶俗”主张能振兴销售业绩。事实上是后者的说服力往往比前者更有效。 欧洲人不明白东方人战败后为何拒不投降非要杀身成仁,因为东方人的“个人”利益对于“集体”意志而言,根本微不足道,对个体来说,即便是最昂贵的生命在集体意志面前也微不足道。在消费市场“集体”意志当然毫无例外地发挥着其威力。 集体意志带给消费市场的并非消极影响,相反我们认为却是更大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更超越“个人”需求的影响,因为仅仅个人的“实际需求”是有限的,当集体意志强加给每个人成为“心理需求”时,那产生的市场需求将是无限的,“攀比”就是个体为寻求与“集体”保持一致,由集体意志强加给个体的“心理需求”。“实际需求”以个人使用为终结,“心理需求”则欲壑难填。所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多表现在自我实现,而东方人的“心理需求”则为集体意志压迫下的产物。而正是这种代表社会主流的“集体意志”压迫,才会使得多数国人消费不仅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攀比”。 就如上面那个买车的人,仅仅是交通便捷的诱因并不能促使其花销十几万,而是“集体意志”的压迫,生怕落后而缺乏“安全感”迫使其一掷千金。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570990455,电子邮件: yangjiangtao@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