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消品购买决策研究(4):品牌与“长期记忆”问题 7 上页:第 1 页 回想一下,我们传统品牌广告传播不正是行为心理学的操作方法?就是向受众输入带有“刺激”因素的信息,以其获取受众产生某些我们预期的“反应”?而对于受众的大脑“黑箱”到底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并不关注,也无力去关注。只可惜这种“行为心理学式的广告推广”只是针对“传播面”的“刺激”与“反应”,传播的目的只在乎消费者在传播当时的反应,当消费者再看到产品时,由于时间的延滞,消费者已经不太可能有接受讯息当时的反应。 而认知心理学式的广告观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建立某种预期的认知,其把品牌的传播过程看做是对消费者传授知识的过程,储存在消费者的长期记忆区间里,等到消费者有相应的需求时,该需求就成了“记忆检索”,而储存在长期记忆里的品牌就会第一时间被检索出来。 相比之下,传统的“行为心理学式”的广告,只是孤立地在达成自己的传播目的,并不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必然的关联,这类广告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没有弄懂品牌传播不是影响消费者的“短期记忆”,而是要利用消费者的“长期记忆”。 确切地说这类传播就是要获取短期记忆下的“广告反应”,而非长期记忆下影响“消费决策反应”。所以这类广告往往能博得某些评奖委员会的喝彩,但对于具体的销售却一筹莫展。你看到的大多数获奖广告都属于这一类,创意获得了掌声一片,而销售却丝毫没有补益。 我们要的不是消费者看过广告后当时的反应,而是看过广告一段时间后,消费者产生某需求后,或者面对我们产品时的反应。因为后者才有真正的销售意义。前者只是哗众取宠而已。 所以简单地说,传播的目的只是在消费者的大脑植入“芯片”,等到消费者有合适的机会,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购买我们的品牌。 由此我们看到“行为心理学”广告与“认知心理学”广告之间的不同,“行为心理学”式的广告只在乎当时的“刺激”与“反应”,(除非在传播的当时消费者就接触到了产品,可能这种传播方式才是有效的。),只在“短期记忆”上下功夫,而忽视掉了品牌其实是“长期记忆”的事实,消费者有可能在接收传播后很久才会接触到产品而产生购买冲动。由于时过境迁,消费者在此时购买的“瞬间决策”过程里,已经不再可能与先前传播后的反应相同了。 而“认知心理学式的”的广告,则是围绕品牌在人的大脑里“长期记忆”这一事实来展开的,其传播是特意围绕“长期记忆”与“记忆检索”之间的关系来打造利于品牌的传播方式。 了解了这一点,任何商家都应该把自己的品牌传播朝向“长期记忆”来展开。于是我们的品牌传播将永远围绕“记忆检索”条件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来展开。 而“记忆检索”的条件大致来说,只有两种: 第一种:产品面的“品类需求”为条件, 第二种:对“自身判断”为条件, 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确认需要买某一类的“产品品类”时,和确认自己处在某种状况时,才会产生这个购买条件, 第一种情况通常是:“我要买感冒药(品类需求)!什么品牌的比较好呢?” 第二种情况通常是:“我有些头疼(自身判断),该怎么办呢?” 那么消费者是如何识别自己要买某类产品和某类需求的呢?请耐心些去了解下面的两个问题。 ※左右脑认知问题 ※“对号入座”营销 【杨江涛】: 中国快消品营销专家,中国本土十大营销策划公司-广州无形广告公司策略总监,从事广告策划、营销策划12年,主修《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目前国内最早将营销传播学与心理学方式解读和应用的理论研究者。首次提出《定位》理论左脑式营销的缺憾,主张“右脑”营销,提前进入消费者大脑决策,首次推翻“行为心理学式”传播模式,并提出“认知心理学式”的传播概念。代表性案例:《合生元》,语出:“宝宝少生病,妈咪少担心!”公司营销博客:http://blog.sin.com.cn/u/1654158180 个人营销博客:http://blog.16.com/wowenjushi@126/,Email:yangjiangtao@12.com 孙鹏: 中国快消品营销专家,中国本土十大营销策划公司-广州无形广告公司总经理,Email:sunpenggz@12.com,http://www.invisibl.com.cn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