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劳特对商业理论发展史的五大贡献(之三) 7 上页:第 1 页 3、竞争对手 前面讲到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在顾客心智中才能找到答案。也就是说,当顾客在消费某个品类时,脑袋里有一个品牌阶梯,不同的梯级上存储了相应的品牌,并分别赋予它们以不同的含义。企业对竞争的界定唯有吻合了这个心智阶梯才是有效的。 若有机会站上这个阶梯的第一级,成为品类的代言品牌,竞争就在品类之间展开,对手的界定就要放在品类外部,或是可把生意转化过来的品类,或是竞争品类的代言品牌。领导者的正确做法是不断扩大品类的消费,强化品类的自身价值,做大品类的标准。比如可口可乐通过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喝上可乐,把可乐这个品类做成了人们心目中饮料的代表,自然成为了美国强势文化的一个符号。 但此时,企业惯常的做法却是把品牌升级,让它去代表更多的东西,比如专业做油烟机的“老板”升级为厨房电器,做DVD起家的“步步高”升级为生活电器;或进一步升级为企业品牌,使之无所不包;更有甚者,像皮尔•卡丹这类的特许经营,想把一切可能的东西都纳入麾下。这依然是传统观念在作祟,认为人们既然认可了一个品牌,自然会信赖并购买旗下的任何产品。事实上,除了某种便利性因素外,顾客只会根据对应不同领域的品牌阶梯进行选择。 对手原本可以是精准单一的,而一旦企业开始了品牌延伸,他的对手便成了自己,也就不再是别人了,因为对手多了,多得找不到。试图去覆盖的品类越多,导致消费者的心智就越混乱,就越是在自毁长城。若有专家对手出现,消费者定会欢呼着去拥抱她。 雅虎是网络搜索的开创者,但为何让谷歌后来者居上,在世界十大品牌榜上拔得了头筹?是因为现在的雅虎转身成门户,一个无所不包的混合体。好在开创者在顾客心智中的力量和多年来积淀下来的认知优势,还能保留住老二的地位,不到20%的市场份额也成为让微软垂涎的筹码。李彦宏的百度摘得了中文搜索的桂冠,本来他应紧盯着谷歌,通过创新不断强化自身在中文搜索的地位,但如今也四面出击,其对手中的马云、马化腾和陈天桥之流,个个都够他喝上一壶。 倘若还在心智阶梯的低层,其竞争性质就属于内部矛盾了,这时一定得瞄准老大,因为只有针对老大才有机会通过差异化进入顾客心智,从众多的二三流对手中脱颖而出。老大的地位愈强势,所能借助的能量也就愈大。借势的关键是用一个与老大对立区隔的概念,而非旧观念所认为的那样:学习之,模仿之,与之亦步亦趋才对,何敢与之争斗?要是老大在喊口号,我们就得敲边鼓;老大说顾客是上帝,我们的顾客那就是情人;老大推出新款式,我们的货架上自然也少不了……。消费者对这类做派司空见惯,自然也就置若罔闻,我们的努力也就白白耗费。若是与老大唱对台戏,顾客马上就提起精神头了,因为他们喜欢看热闹,小人物挑战大人物最能吸引眼球,于是我们的品牌就顺利的进入了顾客心智。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习惯在生意场上的争夺中界定对手,往往把区域的强者当成攻击对象,有时则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柿子要捡软的捏。若是这样的对手同样也是二流、三流之辈,一方面由于他们在顾客心智中同样没啥地位,在顾客看来不过街头小混打群架尔,更是入不了法眼;另一方面,这样的对手为了保护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点领地,会不惜代价发起价格战,最终会因无力支撑而搞个“三聚氰胺门”事件来,损坏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和声誉。对手选错,不仅劳而无功,而且殃及池鱼。 总而言之,竞争对手要依据自身在顾客心智阶梯上的位置来界定,要以行业老大为竞争地标,突出与之的差异,才有机会在赢得心智之战。 4、品类内竞争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现在的竞争是“零和”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即便找到一块“蓝海”,很快就会成为“红海”。如果大家陷入了同质化竞争,那必定成为这种情况。首先,既然顾客买谁的都一样,一个品牌的销量增长就一定会是对手销量减少的结果;其次,缺乏了差异化,增加了顾客选择的难度,会让顾客产生挫败感,有研究甚至得出顾客会因此而抑郁的结论,顾客会因此抵制消费;最后,同质化竞争使得价格成为唯一的差异化理由,由是将被主流人群所遗弃,走向边缘化,而业内的恶性价格战将导致品质越来越得不到保障,顾客的体验越来越糟糕,最终只能是造成蛋糕的整体萎缩。一旦有了什么门的事件发生,一个危机杀掉一个行业都成为可能。此乃“小人同而不和”也。 定位竞争则恰好相反,它不再是“零和”竞争,而是“差异化多赢”竞争。因为尊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因为有不同的品牌来满足他的不同需求和价值,可以各取所需,顾客甚至会产生多次消费,这样就等于激活了消费。同时,品类内的争斗提高了品类信息的信噪比,会吸引顾客的眼球,引发他们更多的讨论,占据他们有限的大脑空间,从而一起争夺品类外的生意。还有,品牌的价值使得顾客愿意掏更多点的钱来消费,被主流人群所认可和接纳,企业也因此获得更为可观的利润,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业作业门槛,清理门户,提升行业品质水准,进入良性发展循环中。最终,品类蛋糕会做得越来越大。此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也。 5、生命周期 即便是一个产品有其生命周期,若能得到精心维护,也是可以做出像百年可乐那样的传奇经典。对于品类而言,更是同样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升级换代和自我分化,扩大品类消费,实现品类消费的长盛不衰,这样依附于品类之上的品牌也就有了长青基业。 而我们习惯于用某些数学公式来衡量品类或品牌的生命力。我们会把过去几年的数据做成表格,采用所谓线性回归法来预测未来的需求。企业资源的投入便据此进行规划。一旦业绩增长乏力,就容易质疑品类的市场容量,做出事业到达天花板的判断,新的经济增长点便提上议事日程。经营焦点的分散便给了对手有乘之机,商战的残酷就体现在一旦失败,覆水难收(once lost, lost forever)。 作为品类的领导品牌,承担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责任,得肩负起对外开疆辟土、对内维护和谐竞争的大局。这个品类将向何处发展,不是由几个数学公式来设定的,而是完全取决于领导品牌的战略水准。遵循了品牌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对好无法预测的未来竞争或危机,品类的发展便是健康和良性的。 同时,它面对的是前所未有、极具挑战性的自由事业,既无旧制约束,又无从跟随效仿,只能不断突破旧模式、旧思维,不断去创新、去发展,不断在自我之否定中延续着品类的生命。也可以说,恰恰是这么份责任,给了企业家乃至企业中的每个人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倘若技术的革新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品类价值从功用走向艺术,乃至消亡(比如说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相机,MP3取代了磁带机),那么我们需要拯救的就不再是产品品牌,而是企业了。在传统上,出于对品牌的崇拜和依赖,我们通常会继续沿用原有品牌,把它照常用于替代品类上,以为品牌的生命可以通过新品类得以维持,期待着焕发“第二春”。但在顾客心智那头,品牌的生命已随着旧品类的消亡而逝去,一条漏水的船是行驶不了多远的。正确的做法是启用新的产品品牌,把战略资源投入到未来机会的主导上。这样,企业才能通过汰旧换新,借助新品类的开创使企业得以重生。 作者分别为北京心智阳光战略定位咨询公司总经理、战略总监。战略定位专家,师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 谈云海合译有特劳特2009年最新力作《终结营销混乱》一书。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wjf189@gmai.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