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管理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启示 7 上页:第 1 页 营销研究需求,营销管理要控制需求。 首先,也就是没有一点新鲜感的:“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了很多年,但不要仅仅喊口号,而是要执行下去;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是起码的要求,更不用说怎么去“服务”于这些群体。总书记说,要劳动者体面的工作。但如果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就赶回原籍,到底是解决问题还是回避矛盾?连工作都不让了,还怎么体面得了呢。很多打工者的要求并不高,他们的真实需求就是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当然也需要安全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待遇。 其二,是要控制需求。控制企业的“需求”才是根本,利润第一无可否认是企业生存的第一法则,但为了企业利益拿员工的生命安全当筹码就不是什么原则和法则了。不是任何的需求都要满足,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是要循序渐进、从长远的企业稳定、发展来考虑。比如新产品上市,不是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热情给刚过,便造成市场萎缩,回天无力。 其三,制度管人,也需要人文关怀。郭台铭说富士康是全球管理最规范的企业,但最规范企业变成了员工接二连三的“离奇死亡”,是不是很具讽刺意味。最近报复性暴力事件不断出现,这不是加大处罚力度就能够解决的,人家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你怎么处罚他?当然,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职能部门能够完全解决的,其本质是:社会转型时期,从金钱主导的价值观,到现在混乱的价值观,一些人已经搞不清楚活着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可惜,连一些管理者也迷失了方向,价值观紊乱了,这才是“悲剧”。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相信别人••••••不但大人一样,还教育小孩子也一样,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再信任了,遇到太多的欺骗,条件反射了。这样的局面就是: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大家互相不信任,恶行循环。 想起最近看的一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不想干活,无钱吃饭,就在脖子上挂一块牌子,上书:母亲病了,求10元钱买药。一个老人路过看到,给了他十元钱;过了几天,在另外一个地方又看到这个年轻人,年轻人的牌子变成了:被小偷偷了钱包,无钱回家,求10元零钱。年轻人看到了老人,显得有些不安,老人上去给了年轻人一些零钱,走的时候问了一句:你妈的病,好些了吗? 年轻人愣了几秒钟,深深的点了一下头。几天之后,当老人出去附近办事,再次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时候,那块牌子上写着:本人初中毕业,吃苦耐劳,求一份工作,苦力也可。 一句人文关怀的话,好过百句责骂和呵斥,但却更能震撼人心! 其四,要“疏”而不是“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古训,咋古代也有典型的案例。大名鼎鼎的大禹治水,不就是这个道理。每年黄河泛滥,淹死人无数,在大禹之前,都是堵,但谁也没有治好黄河。放在如今的城市管理,如果在家里可以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还要跑出来,跑出来就是为了奔一个理想的前程。而管理者因为他们找不到好工作,不是想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而是赶走,眼不见为净,这不是掩耳盗铃的勾当吗?! 温总理在2010年新春致辞中说:“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某些地方管理者用这种“清除”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管理的问题,无疑是跟中央政府的思路相违背的。 要真正的重视民众,就如同企业要真正重视消费者一样,不是口号,不是冠冕堂皇的形式,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从政策、支撑、制度、服务、执行等等为消费者,或者说把消费者(民众)当成“衣食父母”,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笔者的几点想法: 第一,从制度到行为。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在在制度上达到规范,只是最基础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年前,也有非常不好的陋习,比方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争先恐后等等。但后来,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慢慢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些行为是不好的。 上周,香港的货柜车司机在神深圳肇事逃逸,致以母子一死一伤,为什么?在香港他们不敢这样做?为什么在内地他们敢,就是因为制度不完善,而不是不严厉。 第二,从行为到习惯。 西装袖子下面为什么要有扣子,仅仅是装饰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拿破仑时期,那些贵族们经常会拿袖子擦鼻涕,所以,西装袖子下面的扣子,当时是为了不让贵族们拿衣服擦鼻涕而缝制上去的。规范了行为,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习惯到文化。 文化很虚吗?一点也不虚。中华文明5000年,也有很多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我们身处其中,一代又一代。微软前中国区总裁唐骏谈微软的成功,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样说道:“我心目中对各类企业有个归纳:三流企业靠人才,如果一个企业太依赖于某个人的话,它就只能算做三流企业。二流企业靠机制,机制会把人的作用切成无数的碎片,因此谁走了都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一流企业则是靠文化来管理的,机制不能挖掘出人的潜力,但文化却能做到。我到了微软以后,感觉微软比我想象的要深奥得多,它是靠一种文化在管理着。” 中国文化精华源源流长,为什么就不能以此来打造凝聚人心的最高“标准”和“平台”,反而,看到最多的是新加坡和日本对中国儒学等文化凝聚力的驾轻就熟。 甚为遗憾之。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jj001001@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