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来新医改下系列文章之二:新医改下,药企莫走入四大误区?(上) 7 上页:第 1 页 误区二:没进目录的药企就一定没饭吃? 除了大普药企业,有多品种进入目录的药企毕竟少数。中国诺大的医药市场,对于没有进入目录的药企而言,一样会有饭吃。 跳出目录看目录,其实有一点很重要,最终真正掏钱买药的是消费者。至于消费者是喜欢使用信用卡还是掏现金,就要看消费者的需求被满足程度。因此,对于没有进入目录的药企不是穷途末路,机会同样很多。 机会一:307个品种远不能满足需要。 一般来说,省级医院临床用药有3000多个品规,市级医院有2000个左右品规,县级医院也有1500个左右品规,普通一家药店,至少也有上千种药。回头看基药,目前目录只有307种,这还不到乡中心卫生所的一半,县级医院的五分之一,市级医院的七分之一,省级医院的十分之一。 为了补充用药缺口,各地往往会选择一定数量的品种作为基药的补充。以河南郑州为例,就一次增加200种药物作为基本药物的补充。因此,目录外的品种,一定有市场。调研发现,那些非目录药品中有品牌的最有容易成为目录药的备选。 机会二:用品牌整合独家品种。 在2009版基药目录中,一共有13家企业的19种独家品种上榜,它们为独家品种未来发展树立前进目标。因此,没有进入目录的独家品种,要学会借势。一方面借助政府,通过政府公关,力争成为目录药备选。同时要学会借助品牌的势,没实力贴牌强势品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有点实力最好塑造自己品牌。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影响消费者,影响渠道终端及至政府决策层。鲤鱼一旦越过龙门,前途将不可限量。 机会三:基药竞争仅限基本医疗机构。 基药制度的施行,主要是解决基层百姓的吃药贵难题。因此,基物的主流消费场所注定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公立基本医疗指定医院等场所。而现实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却无人问津,小病老病习惯到药店买药。 数据表明:中国医药万亿市场中,有超过70%在二、三级公立医院。因此,在这种店大欺客的不对等消费情况下,基药只有被冷落的份。那些品牌知名度高、利润高的药品倍受医生和消费者的认可,因为对于非基药消费,有个比喻非常恰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机会四:消费者不是专家。 再精明的消费者,在专家面前都会变成弱智。在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只有被动接受的份。 就算在药店终端,消费者虽然有了选择权,但是在特定沟通环境,同样消费者话语权和选择权有限,多数会被终端说辞左右,最终选择了非目录药品。相信有这样经历的人士不在少数。就算特别有原则的个别消费者,对终端营业员免疫,他们也会选择更为保险的打过广告脸熟的药品。因此,如果能够抢占消费者心智阶梯,将是一条比目录药更快捷的“捷径”。 机会五:自疗人群逐渐增多。 新医改政策把患者分成两大类:政府买单的中低端药品消费者和自费买药的中高端消费者。基本药物是能达到治病目的的最基本的药物,可能不是那些能达到最好疗效的药,对农民及社区居民这些中低端消费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占了80%的百姓用药人群,其实贡献率仅有20%,而20%的有保健意识和有消费能力的人士贡献着80%的市场销量,这一块是未来增量市场。 这20%的自疗人群,对于是不是基药的关注度不是太高。品质和品牌是这些人主要的参考要素,价格低也许这些人还不敢尝试。这些人不管在医院还是药店都是用好药、用贵药的典范。常选同仁堂和仲景的消费者就属此一类。 基药制度想让“开宝马”回到“骑单车”行列,只能算一厢情愿。因此,没进入目录不是企业的末日。但也要与进俱进,早做筹划。一方面积极努力力争进入目录,但是更重要的抓住目标人群,满足其需要。打造非常见病和多发病用药的消费市场主力军同样能扬名四万。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