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电召回“临盆”前的困境与出路 7 上页:第 1 页 有鉴于家电召回制即将“临盆”实施,针对监管部门、家电企业、消费者存在的三大“困境”,笔者提出三条“出路”: 监管部门“虚心听”——家电召回作为一项涉及千万家企业,亿万人生命健康安全的标准法规,必须考虑三大根本原则,一是前瞻性原则,二是配套性原则,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因此,在时间上,砍柴不误磨刀功,《家电召回制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时间必须延长三个月,同时启动宣传工具,大规模宣传,让行业内外、社会各界家喻户晓;在空间上,主持政策制定的监管部门要放下“架子”走进行业,走进市场、走进民间,虚心求教,听取各方有益意见,取其精华;针对多品类的家电行业要进行品类细分,制定出不同品类的召回标准细则,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留下太多“空子”,以免变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新政,召回程序一旦正式启动,要确立公告程序,指定公告的媒体、时间、方式等等。 家电企业“务实干”——目前,中国的监管法规不健全,监管环节比较薄弱,主要靠企业自觉和消费者“受伤”来发现问题。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虽有利于企业做大数量,追求规模致胜,但也容易使企业在追求规模的同时放松质量控制,从而最终导制质量问题的全面爆发。况且,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电品牌,在走出国门迎接国际竞争时,很可能在国际严格的召回机制下付出更高昂的成长成本。家电召回制实施,将是国内家电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契机,对于家电行业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极大的机会,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家电召回制的实施必将促进家电行业重新洗牌。与其被动“洗掉”,不如主动“清洗”,切不可因为罚款额度低,消费者的理性宽容而放纵自己。因此,家电企业必须正视家电召回制,不仅仅是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家电产品质量,同时让消费者权益得到有力保障,问题家电的召回不仅不能对自身品牌产生影响,反而会树立在行业和消费者中的诚信,从而推广品牌形象,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从长远看,召回制度对企业是有利的,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实际上,实施召回制度并不代表该品牌的产品不可信任。国际品牌经常发生召回事件,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品牌形象,相反,他们为消费者生命安全负责任的形象反而更清晰了。 消费者“理性看”——在国外家电召回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国内的家电召回制度终于行将出台。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为之欢呼或者为之疑惑的同时,更应该保持理性态度。首先要明白,召回不等于简单退货,退货也不是召回的唯一内容,“召回”不同于“收回”。召回制度是生产厂家按照惯例对产品进行检查时发现问题,报国家有关部门后主动召回,其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防止更大灾祸的发生,同时规避制度惩戒的巨大风险。在“召回制度”实行比较早的国家,企业接受惩戒的成本比召回的成本大,因而企业会更加认真地生产优质产品。收回制度比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召回制度更彻底。召回是针对故障部件进行维修,退和换不是召回的主要形式,因此召回是缓冲性的;而收回是关卡性、强制性的,负责收回的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回收产品,并退回全部货款。 其二,即便是适用召回制度,家电厂商只要能通过修理、换货等其他方式合理解决了产品的缺陷问题,不再影响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消费者也就可以用宽容而理解的心态对之,“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事实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数量庞大的家电产品,有瑕疵、有缺陷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厂商对消费者诉求的冷漠。国内的消费者似乎向来都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以前有专家认为,是消费者的观念意识不够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市场”。这个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指出了消费者非理性的心态会给自己种下“苦果”:一味地纵容,无疑是养虎为患;一味地指责,于事无补。唯有保持理性,才能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赵为民——蓝博智业首席顾问,广东名牌调研中心主任、中国冠军企业经典案例书系总策划,原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格兰仕战略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学士,早年从事财经报道,先后任职于《中国黄金报》、《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智业周刊《智周刊》,潜心研究品牌的传播之道,长期关注研究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国内最早将“隐形冠军”理论导入企业实践的倡导者与建设者,指导中国“隐形冠军”代言人——中山“非常小器”梁伯强将小小指甲钳从7000万做到2个亿,被誉营销From EMKT.com.cn传播界的“赵本山”。 曾成功策划一系列事件营销,专注于低成本营销的研究,在企业培训方面编写多本具实战性的教材。将传播学原理与营销法则进行有效的嫁接,毛泽东思想与营销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提出了“左手炸弹,右手传单”、“产品即媒介,媒体即渠道”、“传播即营销,营销即传播,营销无处不在,一切皆可传播”、“品牌即符号,符号即沟通”的新销营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电子邮件>>: weiminzh08@16.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