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清口”营销 7 上页:第 1 页 ■ 渠道 从2006年到2009年,“海派清口”坚持只在场地有限的传统戏院里演出。这是被周立波尊为“大哥”的关栋天定下的规矩。当时,关栋天约法三章:“其一,‘海派清口’永远不上电视;其二,回归舞台,很多节目来找你,只做周播不做日播,因为日播节目会透支你的能力;其三,不要轻易去接商业演出。” 周立波成名后,各种媒体曝光和商业演出的诱惑接踵而来。关栋天担当起了“把关人”的角色。他的办法很简单,大幅提高周立波商业演出的出场费,让大部分商家知难而退。据说其商业演出的身价曾高达20分钟30万元的天价,这还是在他有档期的前提下。显然,关栋天深谙“饥饿营销”的真谛。 关栋天“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海派清口”的可持续发展。在合适的地点提供合适的服务,提供服务的量恰到好处,同时适合于其他服务产品。 更重要的是,“海派清口”不能离开上海。除了演出完全用上海方言以外,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周立波的表演中有很多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上海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恐怕只有上海人才能看懂。“咖啡和大蒜”不是孰高孰下,而是指出了受众的巨大文化差异。用周立波自己的话说,他的“海派清口”从南到北是第一名,从北到南是最后一名。因此,“海派清口”的营销渠道局限于上海是一个十分理性的选择。 ■ 传播 周立波和关栋天都是浸淫演艺圈多年的“老江湖”,深谙圈中宣传之道,常常四两拨千斤,以很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宣传效果。“海派清口”的传播方式有口碑营销、媒体公关等,更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本人的形象。 2006年周立波重新上路依靠的是10年前的老观众,而接下来的逐步走红则是依靠观众向亲戚朋友介绍,周立波的名气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上海的空气中似乎到处飘浮着嗡嗡嗡的“海派清口”、“蜂鸣”声,这是“海派清口”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不用“波波”劳神了,因为第一个阶段的口碑营销已经为媒体设定好了议题─媒体都像李逵一样,“只顾向人多的地方杀去”。到处都有人为他造势:SMG(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主持人们一下子成了他的老朋友,崔永元、陈鲁豫等人成了他的新朋友。要问2009年最火的人是谁,除了小沈阳,就是“波波”了。 鲁迅在和施蛰存等人的论战中,把对方称为“洋场恶少”,其特征是“才子加流氓”。与之神似的是“小开”(老上海的“富二代”)与“打桩模子”的混合物,这就是周立波的个人形象。而这个形象,尽管有点招人怨恨,但同时也因为它的“喜感”、“门槛精”(小奸小坏)、“懂经”(精明、世故加时尚),而赢得了很多上海人的喜爱,尤其是太太小姐们的喜爱。说得不客气一点,上海人在“波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原来我们上海人都是这样子有‘腔调’的。”这样的个人品牌形象是极其独特的,具有高度的识别性,是绝对“海派”的。难怪学者们要把周立波和上海文化、上海方言捆在一起,认为他是后两者的最佳代言人。 周立波还善于通过名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明白这样的道理,和名人放在一起,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只能让他更出名。所以他的采访名单上有姚明、王石、韩寒、李宇春等各行各业的大腕。而更典型的例子则是他对郭德纲无伤大雅的评价。由于两者的受众完全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公众对两人的争议越大,两人的品牌知名度和媒体曝光度就越高,对此郭德纲心领神会,多次在相声表演中含蓄地予以回应。两位品牌运作高手通过默契取得了“双赢”。周立波还利用高雅艺术为自己造势。他和中国爱乐乐团以及指挥余隆一起推出的“诙解交响乐”,表面上看是交响乐走下神坛,为中国爱乐乐团开拓市场,实际上却是周立波试水全国市场的前站演出。通过这次附庸风雅的首都首秀,周立波的人气在全国范围内急剧飙升,一跃成为全国一线明星。 ■ 社会营销 周立波成名后,两位精于炒作的上海学术明星余秋雨和钱文忠如获至宝,前者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称周立波为“一百年出一个”;后者则利用各种传媒大声疾呼:海派文化代言人已经找到,上海文化将借此契机“南风压倒北风”,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翘楚。周立波的个人品牌和城市营销成为一种共生的文化现象。为了坐实这个代言人的角色,周立波也识趣,经常为上海市公共机关做公益广告,无论是环保还是防诈骗,都少不了他油光可鉴的分头。周立波表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营销意识。 ■ 重新定位 周立波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栋天最关心的。而急于把名气变成真金白银的周立波对此并不认同,于是两人由于种种分歧而分道扬镳。单飞后的周立波立刻改弦易辙,抛弃了关栋天定下的规矩。他开始频繁地在媒体上大肆曝光,尤其是2010年春节,周立波首次在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推出了“壹周立波秀”,并且连续7天用普通话向全国播出。到了4月份,第二轮“壹周立波秀”又出炉了,而且地方卫视也开始购买它的播出权。周立波的演出剧场也从美琪大戏院变成了座位更多的上海体操中心,票价则变成了从180元到580元。周立波还为三得利啤酒等企业做代言。显然,周立波的定位已经从只说上海话、只在舞台上演出的上海明星变成了以说普通话为主、主要在电视媒体上演出的全国明星。诚然,这次重新定位为周立波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会不会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呢?看来前景并不乐观。过度的曝光会让观众厌倦这位笑星,更堪忧的是节目内容的枯竭,周立波最近的表现已经有了江郎才尽的意思。而离开了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的周立波,是否也会像离开大地的安泰一样,变得不堪一击呢? 周立波没有学过营销,但他做过生意。以他的精明和历练,他的一系列举措无意中暗合服务营销理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依然火爆,周立波的辉煌仍在继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位大明星会昙花一现。看一眼《看天下》杂志的封面就知道了:四位酷哥的脸被排在一起—张艺谋、李宇春、韩寒,还有周立波。 (本文作者的工作单位为上海金融学院)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