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山寨”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山寨”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0-08-23, 作者: 王运启, 访问人数: 1931


7 上页:第 1 页

  褒贬不一,论战中的不同声音

  有许多认可并主张“山寨现象”的消费者认为,山寨产品一定程度上省去了广告费,这就使其商品成本大大降低,产自然而然就便宜实惠了。再者,促进了就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相关产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同时,就满足了一大部分低收入的消费群体,可以买到非名牌的著名产品。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件好事。人们按自山寨文化之所以大有市场,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广大草根阶层的消费需求。

  由山寨产品而创造出的山寨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是不掌握文化话语权的人的自娱自乐,有时也是以戏谑的方式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和挑战。山寨风”在民间的流行已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

  另一类声音则认为:山寨文化本质上就是扰乱市场秩序,是抄袭文化,盗版侵权,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与沦丧,是国家合法税收被商贩抢劫。山寨一旦文化之后,自然混淆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山寨文化缺乏实质内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真正的创新,创新产品刚开始时成本相对较高,而山寨成本低,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和谐辩证解决“山寨问题”

  “山寨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经济和社会基础,表现出多元背景下广泛的利益诉求与博弈,治理和引导不能“一刀切”。相关部门可从以下方面对“山寨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规范、引导:

  1、从山寨到自主产权;对于诸多山寨产品和现象,适当调整、降低准入产品检测费用,引导哪些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由生产“山寨产品”改为走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道路,这才是山寨厂商的最终必由之路。

  2、将“山寨”与“恶搞”区别对待;山寨”是相对“主流”而言的,“山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超越和创新。“恶搞”很容易就被误导,也就说明“恶搞”这个提法本身就是带有一种不健康的“恶”的精神状态的。两者要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3、界定清晰,法律出台;需要相关部门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规范并出台明晰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标准,用以区分哪些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哪些是法律允许的借鉴型创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和扶持。如果“山寨产品”工艺好、价格低廉,就应该积极解决它的身份问题。对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厂商,要引导并规范其生产行为;对于根本不能保障安全生产和相关工艺水平的“作坊式”工厂,应该取缔。

  4、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地方对生产型企业有规定,比如要有一定资金规模,有自己的工厂,还要有很多强制性的认证。但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这种条件,就导致有规模有条件的企业取得到证件,没有一定规模但具备生产条件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相关许可,只能搞“地下生产”,制造“山寨产品”。以手机业为例,要推动由制造向创造发展,需适当降低标准,不把资金规模作为准入考核的硬性标准,只要能委托工厂加工,双方有委托协议,都可以申请入网,都可以检测产品。

  5、不断创新求变;“创新”曾是山寨精神初现时的关键词,而现在山寨产品只剩下越来越赤裸裸、越来越劣质甚至是恶意的抄袭和复制。在此,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需要一种创造力和自信心的回归,在创新求变的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

  6、山寨自主品牌化;山寨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行业市场洗牌,正规厂商在山寨机的压力不仅要把价格做低,还要把质量、服务和品牌做得更好,这样才能撑下去,而山寨产品也需要走一条自主化品牌之路,从而才能与正规品牌长久抗衡。 

  “山寨现象”已完全亮出了时尚特征和时代的符号,它就象一面不能照出本质特征的哈哈镜,虽然你的身形并不怎么标准,但至少会给人带来很多快乐与满足,我们可以将“山寨现象”为契机,因势利导,在国内加快形成鼓励大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制度环境。“山寨产品”的出现虽然对正规行业形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但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因为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相信即会看见,存在即为合理”。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6篇)
*山寨?那是个技术活! (2012-08-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许云峰)
*“山寨”到底,就是胜利! (2011-04-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许云峰)
*“山寨食品”泛滥,不要把农民当作垃圾箱! (2010-03-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旷春龙)
*“山寨”真功夫快餐能走多远? (2010-02-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许云峰)
*山寨机启示录之:速度与激情 (2009-12-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冷志军)
*“山寨”施恩应该向阿迪王学习 (2009-06-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林景新)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03 05: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