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酒,离奢侈很近,也很远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名酒很会奢侈化 奢侈品实际是有其内涵和定义的,严格说来,奢侈品应该满足下面一些要素,比如,具有距离性,高价性、独特性、稀缺性等特点。 白酒原本这些特点都不具备,但是当茅台打出产量不足两万吨的概念,五粮液打出老窖池的概念后,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就具备了,而且带动支撑了其价格二十多年来的过山车一样的疯狂上扬。 也正是其价格的不断高涨,且保持了与普通消费人群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些名酒显现出了某种稀缺性。 虽然中国名酒尚算不上奢侈品,但是普通消费者如果消费一次还是得花上半个月的工资。 从这点讲,中国名酒很会奢侈化,至少奢侈品的一个重要因素,稀缺和贵族化要素具备了。 中国名酒不会奢侈化 中国名酒善于奢侈化,但是又不会奢侈化,得出这个结论,几乎到了自己掌自己嘴巴的地步。 事实又让人不得不承认这种判断。 从1998年起,五粮液开创了中国白酒营销From EMKT.com.cn史上的一个惊人的举动,“买断经营”,到2010年五粮液的高峰时期的五粮液的子品牌一度达到120多个。 而茅台酒也打破了自身单一酒度和单一包装的格局,开发了38度、43度、33度三种低度茅台酒,同时以亲民的姿态,针对消费金字塔的中、低层人群,推出了中高档的“茅台王子酒”与中低档的“茅台迎宾酒”等系列产品。 不仅如此,茅台和五粮液大力发展贴牌酒,把一些原本不是厂里的产品摇身变成名酒旗下的“子品牌”。 更让人迷惑的是,两大白酒品牌从2008年起又分别采用保健品的吆喝手法卖起了白酒酒和黄金酒,保健品的操作手法本来就诟病不断,有悖于高端的形象维护。 此时,中国高端白酒一边疯狂提价,一边又不断的向平民化亲近,一个品牌开始以错乱的形象出现了。 中国名酒如何才能奢侈化 在拉菲酒庄,2-3棵葡萄树才能产一瓶红酒,整个酒庄年产量控制在2—3万箱(每箱12支,每支750ml)。由于供不应求,拉菲红酒的预订都是在葡萄成熟的半年前进行,而且每个客人最多只能预订20箱。而年代久远的拉菲红酒,更是存世稀少,因此受到红酒收藏家的狂热追捧。 稀缺也是符合美学的原理,当有一定的距离时,她是美的。 中国消费本身就很有特点,炫耀性特征最为明显。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攒上几个月乃至半年的工资买才能买到的东西,它会感到很荣耀,但是连农村来的老大爷都能买瓶茅台五粮液品两口时,人的炫耀心理荡然无存。当茅台、五粮液像满街的白菜一样叫卖的时候,谁还能说,这是高端品牌。 高端名酒的发展的确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按现在的价格飙升速度,应该离奢侈品不远了。 但奢侈品又不单纯是价格所能代表的,奢侈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带有贵族气质的产品。但是快速的价格并不代表能成为奢侈品,奢侈品还应有一个时间的积淀。 拉非在十四世纪已相当有名气。在十七世纪,拉菲便是凡尔赛宫贵族们的杯中佳物。它的身份和内涵永远充满那么一种若有若无的不可接近不可猥亵的感觉。 正向巴尔扎克说的,一个贵族的出现,需要三代以上的换血。而今天的中国高端名酒,更像是暴富后的商人,永远贪利,而不去放弃。 奢侈品永远的法则是,只有10%的人有机会去用,有能力消费。90%的人永远处于渴望状态。 如果向上,中国名酒可以走一条奢侈路线,那就是放弃那些中低端产品,不求最大占有市场,只求为社会上的一部分消费者服务。 如果向下,继续走多元扩张,中高低齐头并进的模式,中国白酒永远不会出现奢侈品,更不会出现贵族。走向世界,做大品牌,至多是一个稀里糊涂的童话。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299070789,电子邮件: 81463608@q.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