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啤酒,大客户制成“替罪羊”? 7 上页:第 1 页 无论大客户制和小区域独家经销的模式,也要看品牌在市场所处的地位,大客户制青啤可以做,其他快速消费品行业也有很多是大客户制,也取得了成功,并且还在执行这种制度。凭什么说大客户制就不适合啤酒市场呢?如果用大客户权利过大、难管理、不够精细化、跟公司本部的团队难以协调等等来掩盖问题的本质,这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小区域独家经销的模式一样有很多问题,观念落后、实力小、资源薄弱、渠道单一等等,如为了保持市场份额,降价,窜货,打压区域周边的经销商,都会存在类似的手段。其实这并不是大和小的问题,依据笔者的经验,带头降价抛售产品的往往是那些小经销商,因为他们每年的销量不是很大,就算在淡季低价亏本卖出去一些产品,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还可以拿到诸如年终返利奖励等回报进行弥补,但大客户亏本销售之后能弥补回来吗! 有人说,现在大经销商哪一个不是同时经营多个同类品牌的,你青啤要做专销,可能不容易。这也许是现实,但不不代表就找不到大客户了。第一,青啤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前期的合作不成问题;第二,经销商并不是最大就最好,一定的合适的才最好;第三,不是最大的,可以合作来培养,培养一个最大、最合适的不是更好吗;最后,经销商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同类品牌?无非是有以下考虑:首先是利润,做多个品牌,可以多赚点,因为每个品牌都不是专精去做,看哪个好就多卖哪个,顺其自然;其次,不至于被“卸磨杀驴”,经销商通常会骑墙一下;再次,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如果能做到比所有品牌销量都多呢?经销商会怎么想?如果是以制度约定的方式进行独家的一级经销,他还会有这么多顾虑和想法吗? 很多时候,经销商并不希望卖那么多品牌,可惜的是没有人能跟他们达成一致,做成一件事情、一个品牌,对经销商的生意整合和生意提升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 几年以后,青啤终于也要放下稳健的“品牌战略”继续大步走向扩张之路了,这与其是说严旭主导下的大客户制遇到了挫折,还不如说是其力主的“品牌经营战略”被资本和规模击败了。如果说资本可以搞定一切,国外的一流啤酒厂商就不需要花那么多精力来华合资、建厂和攻城略地了,也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中国啤酒行业的巨头们还是不愿意接受,或者还假装看不到。 兼并、收购是啤酒行业整合的趋势,笔者相信,每一个行业都不例外,但我们兼并和收购之后靠什么来赢得市场和赢得消费者的心,这才是最关键的。在品牌和规模的决战中,规模取胜了,但笔者坚信这仅仅是暂时的,当资本的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忽然,想起被“千夫所指”的中国足球,如果中国足球能靠金钱和资本堆砌起来,恐怕中国足球已经是亚洲一流了,可惜,连高洪波都说自己的团队“亚洲三流”,在国人内心的实际情况肯定已经是亚洲末流了。在战乱中没有生命保障的伊拉克队却在上届世界杯中获得了冠军,着实让人唏嘘,在本届亚洲杯上,中国足球队小组赛便出局,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大客户制不是青啤规模落后的“替罪羊”,同样,兼并失利也不该是严旭女士营销的“滑铁卢”,对于青啤而言,品牌战略的一贯与坚持才是根本,尽管对于规模和品牌的坚持很难取舍。抛掉急躁和浮夸,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面对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我们更应该坚守品牌经营的最后一道关卡。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jj001001@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