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尔直销,筹码够吗? 7 上页:第 2 页 多元化下的物流梦景 1998年,刚刚完成的一轮并购为海尔带来的现实性问题是:如何解决产品多元化与消费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在盈利能力最强的时候,张瑞敏决定给海尔开上一刀。这个手术,为海尔带来了意想之中的收获,但也过早催生了海尔物流产业化的幻梦。 如同青岛从七八年前的小港口,转瞬变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1998年的海尔,也远非14年前砸冰箱的那个海尔可比。在此之前,随着冰箱品牌不可撼动地位的确立,张瑞敏开始意识到,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偏安于冰箱这大半个江山是远远不够的。在经历了第一个七年的品牌和第二个七年的并购之后,海尔开始转向以多元化为起点的国际化战略。 从1991年开始,海尔掀起了一轮兼并狂潮。凭借过去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海尔兼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海尔集团。在1991年至1998年间,海尔又先后兼并、收购了包括冷凝器厂、红星电器厂、武汉冷柜厂、章丘电机厂在内的18家企业。至此,海尔的多元化架构初步形成。 吃“休克鱼”式的低成本扩张,给海尔带来了规模效应,与兼并和收购行为同时发生的,是销售收入迅速攀升,网络变大,货量迅速增长。比如收购红星电器厂,海尔在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1998年,海尔集团对外公布的工业销售收入达162亿元,比1997年增长50%。但同时,多元化品牌建立过程中带来的连锁反应,迅速给海尔提出了新的挑战。 早在并购如火如荼之时,张瑞敏就不得不考虑多元化之后的集权方式。“休克鱼”好吃,但毕竟冰冻过,吃起来不容易消化。海尔曾宣称,在整合被收购的外地企业时,最少时派3个人,花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任务。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一位早在1997年就曾在海尔冷柜供职的人士说,彼时海尔还是金字塔式的管理,“金字塔越高,命令传下去越慢,更何况在外地。” 权力收归上来,产品也不见得马上“解冻”。多元化的发展给海尔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产品从几种扩大到50多种,分散在28个产品事业部,不仅涉及各种家电产品,甚至还有医药、数码产品;产业不仅在青岛分布,更遍及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大城市。为了消化并购来的产能,捏合成统一的“海尔”品牌,海尔在零部件的采购、成品的仓储和配送方面,急需建立成套的运作体系。与之相关的资本支持,也成为海尔面临的一大问题。 而个性化消费需求在1990年代末的启动,使家电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这更加深了多元化路线可能遇到的危机的严重性。 1998年,深思熟虑的张瑞敏首次提出“流程再造”,力图将海尔在多元化战略下遇到的压力消弭于企业内部之中。按照构想,海尔将把分散在28个产品事业部的采购、分拨和配送统一管理,打破以前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重组之后实行扁平化管理。同年,海尔成立了独立于其他产品事业部之外的物流推进本部。这样,一切在成本控制下变得可掌控起来。 可以说,“成套服务”只是张瑞敏提出的直销战略上的一个棋子,未来这个计划将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而多元化的直销模式,则是海尔战胜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武器”。在海外海尔还不能做到产品直发到用户,但是直销是海尔在海外推广的重点模式。……如同之前的战略调整一样,张瑞敏又一次悄然展开布局。 张瑞敏曾几次以物流为舵,用来扳动整个海尔集团的航向,1998年是多元化下的整合,2001年之后是产业化收缩之后的供应链贯通。如今,这已经是海尔以物流为支撑的第三次公司战略转舵。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接下来的大胆博弈中,海尔面对的是下游强势的合作伙伴—渠道商,海尔的供应链是否已经成熟到足以支撑新的商业模式?它是否为这一轮冒险攒够了筹码?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