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哲学研究系列(二):信与不信 再谈陈光标事件折射出的社会诚信危机 7 上页:第 1 页 第三部分 陈光标事件在营销哲学思辨分析中的信与不信 从营销哲学的思辨角度分析,陈光标实践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人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质疑什么。于是乱相信、乱质疑。先相信明星代言广告,后来上当了,于是从左派到右派,开始质疑所有的广告。以此类推,从章子怡的捐款诚信事件,开始归纳演绎到陈光标的慈善行为质疑。 营销哲学上,质疑是一个中性词。往左一步是猜忌,往右一步是怀疑。猜忌和怀疑,度都不好把握。社会诚信度高了,经济发展好了,质疑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制度管理和流程监控,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社会诚信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的素质也高不到那里去,于是质疑就被往左或往右地应用,猜忌和怀疑,都是人性的毒瘤。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在企业诚信和商业诚信方面表现明显。在众多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之时,美国证监会却对中国已上市企业的造假行为予以高度关注,他们率先对借壳上市的中小企业展开财务调查,一些上市公司暂停交易,还有一些已经退市。因此,企业忽视诚信,短期看,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但最终都将自食其果。在过去几十年中,一些本该很有前景的中国企业,或在垂死挣扎,或已被埋进历史废墟,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失信于民。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欧美企业的1/5。 整个社会诚信危机环境如此,陈光标事件的信,或者不信,争论就显得缺乏意义。挺陈也好,倒陈也好,意义何在? 第四部分 信与不信的启示 营销过程中要树立诚信。各种活动中也应树立诚信。但人们每天都在说谎。人脸的43块肌肉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天说谎6次,按男女比例分析的话,大约男人一天说5句谎言的话,女人就说3句。更有研究成果证明:61%的女性希望异性评价自己外表时候说好听的谎言。81%的人平均每天都要说善意谎言,54%的谎言能被人们看破。特别是中国社会,说谎从思想层面迅速能演化到行动层面,比如山寨产品。因此,研究独立的信或不信,毫无意义。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得到的关于信与不信的启示是: 第一, 研究动机和目的。如果陈光标慈善灌水,动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为了目的采取了什么手段?是否符合逻辑?人们应当当传播学上的“沉默的螺旋”,怀着羊群心理去跟风,还是应当理性分析和审视? 第二, 信与不信,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以诚信为目的,还是以诚信为手段,很重要。陈光标慈善为目的,是否需要和这个目的背道而驰的手段? 第三, 信,或者不信,是一个逻辑原点的问题。不但如此,还是有色眼镜的原点。我们经常看一个人的时候,会听取周围的看法,至于和一个人是否深度接触,未必,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了自己的看法,来自哪里?来自逻辑原点。怎么分析?从人性、从经济基础、从动机和目的、从目的与手段等方方面面去分析,或者为其如此,才能有更好的思辨启发和结论。 上述是笔者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