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药物制度的困境和出路 7 上页:第 1 页 二、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际结果 基于降低财政支出负担的考虑,以及基于防止出现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弱化从而加剧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困境的考量,同时也在基层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的各种压力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和消解上述基本药物制度的弊端。笔者判断,基本药物制度最终的实施结果如下: 1. 在药品使用方面,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结构大致是3:4:3的格局,即国家版307种基本药物占基层医疗机构总药品使用量的20-30%,地方增补基本药物使用比重在40%左右,非基本药物使用比重占30%左右。之所以出现这种用药格局原因在于,国家版基本药物目录和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患者的用药习惯并不吻合,绝大多数地区反映,这307种药品只占基层医疗机构传统用药的三分之一左右。各省份根据当地用药习惯增补上百乃至数百种地方版基本药物,并且这些药品成为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主要用药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了能够方便城乡居民就诊,也为了实现将基本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的新医改目标,充分考虑城乡居民医药需求的个体差异和基层医疗机构特色医疗服务的差异性,允许基层医疗机构销售一部分非基本药物,即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诊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是实现“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目标所必需的。 2. 基本药物名义上实施零差价制度,实际上以返利回扣形式盈利或者直接以批零加价形式盈利。非基本药物直接以合法加价形式盈利。 3. 所谓的“收支两条线”制度表面上是收支两条线,实际上则会演变成“财政定额补贴+自收自支”制度,医疗机构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付盈亏,表面上医疗机构收入也许会交到财政,然后财政全额返还。 从方便城乡居民就诊的角度,上述结果是一个次优结果。 三、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目标的政策建议 欲根本解决药费支出过高、过度用药泛滥问题,终结以药养医制度,最为有效的办法是改革和完善医保付费机制,走向门诊以按人头付费为主、住院以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为主的复合付费制度。在这样的付费制度下,药品成为医疗机构的成本投入而不是利润来源,药品加成自然消除,零差价自然形成。在医保付费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比如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60%以上的情况下,打包付费机制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能够形成有效的医疗机构及医生自动控费激励。为尽快实现这一点,财政投入应该集中到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即“补需方”这一方向,以尽快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实际补偿水平,提高医保付费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重。除老少边穷地区和一些提供公卫服务的医疗机构应该由财政直接供养外,不能再分散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直接补医即“补供方”。事实上,“补需方”的钱最终还是落到“供方”手中,但由此形成的机制截然不同。 财政集中力量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水平,这样做可以一举四得:(1)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补偿水平,降低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2)增加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的收入水平,说到底,这些财政投入还是会落到医疗机构和医生手中;(3)提高医疗机构及其医生通过提高患者满意度来争取更多患者以获得更多医保支付的积极性;(4)进一步提高医保的打包付费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规范治疗行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积极性。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5821722475,电子邮件: 895493984@q.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