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品牌经纬 > 是谁谋杀了“喜力”?

是谁谋杀了“喜力”?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1-11-12, 作者: 乔远生, 访问人数: 7312


7 上页:第 1 页

  固然喜力啤酒象征自然、新鲜和生命活力的绿色瓶装,特别是那颗为中国人感到亲切的红五星标志赋予了品牌某种情感的附加价值,但是,当它独自行走在深夜的大街上时(图一),谁知道在昏暗的街角埋藏着杀机呢?凶手不是别人,正是人们常常用来开启酒瓶的工具,它原本和喜力无冤无仇,为何要对它下毒手呢?这一场景不由得让受众同某些电影中盖世太保或国民党特务对革命党人的暗杀镜头联系在一起。创意像恐怖小说一样给受众留下悬念和迷惑:可能是有人太想得到喜力了,派了专门对付酒瓶盖的开瓶器去充当“凶手”。不管结局如何,拟人化的“谋杀”创意在静态的画面中戏剧性地交代了开瓶器和喜力啤酒之间的“敌对”关系,“杀手”伺机单单选中喜力下手,品牌的魅力在幽默的手法中被表达得惟妙惟肖,而广告语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屡遭“暗杀”的“只能是喜力”。

  究竟是谁“暗杀”了带有红五星标志的“革命党人”,警察当局迅速将几个嫌疑犯逮捕归案,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电影画面镜头:肥胖各异、身高体态不同的嫌疑人靠墙而立,自然是要证人识别谁是真正的“凶手”。这几位看上去都是对付酒瓶的老手,又都显得很无辜的样子。画面中(图二)喜力啤酒的包装若隐若现,暗示了和这些“嫌疑犯”的关联,告诉受众“被害人”的身份。创意的经典之处是将开瓶器人格化为“嫌疑犯”,并和“谋杀”篇的创意联系在一起,产生了连续剧的效果。创意很诙谐地传达了喜力啤酒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以致于有这么多的开瓶器想要它的“命”;广告语一语中的揭穿了“嫌疑犯”想要“谋杀”的对象——“它只能是喜力”。

  两个创意都没有从正面去诉求喜力品牌的口感、品质、工艺和历史,而是用“被害人”和“嫌疑人”的角色,故作姿态地寓意自己因卓越而屡遭“谋害”的不幸。其实,喜力家族心里很清楚是谁“谋杀”了三代喜力啤酒,他们世代都心存感激。

  原文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8篇)
*喜力,如何敞开新世界 (2012-12-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蒋军)
*喜力:在高端与大众之间徘徊 (2012-09-13, 《新营销》2012年第9期,作者:周再宇)
*喜力啤酒 KTV里唱红台湾 (2003-03-26, 中国经营报,作者:韩彦)
*直面啤酒行业的新挑战 (2001-07-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黎初源)
*啤酒行业掠影 (2000-09-01, 中国营销传播网)
*众口之言话青啤 (2000-09-01, 中国营销传播网)
*啤酒企业创新争胜 (2000-06-28,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六期,作者:严凯)
*造就啤酒市场上的领导先者 (2000-06-27, 《销售与市场》1999年食品专刊,作者:刘丙山)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