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式餐饮的品类战略 7 上页:第 1 页 如何选择品类? 中式餐饮品牌的机会在哪?就在于分化。品类源自分化。分析品类分化是否有机会有两个工具:一、以史为镜,分析相关品类的分化路径。二、判断消费者心智中品类分化的关键标准。比如:火锅分为蒙式、川式和粤式小火锅,代表品牌分别是:小肥羊、小天鹅和澳门豆捞。小肥羊还专门针对夏日开发出了富含多种清凉中草药的“清凉火锅”,根据时令,自我分化。在川式火锅里又分出了“鱼头火锅”谭鱼头。澳门豆捞代表了粤式的小火锅。另外,更有业界闻名的、突出服务的“服务型火锅”品类代表品牌:海底捞火锅。 中式面条品类也有机会诞生全国性连锁品牌。目前,中式面条不敌日式面条品牌,根据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中式面条的品类前景和空间远大于目前味千、一番、福田所代表的日式拉面市场。中式面条目前仅仅分化出马兰所代表的西北兰州牛肉拉面、康师傅私房红烧牛肉面,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福建沙县的云吞面、兰州拉面馆。由于制面、调味的不同,从而使中国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品类分化机会繁多。 中式餐饮其它品项如:水饺(大娘、喜家德、东方饺子王),馄饨(吉祥馄饨),包子(狗不理、庆丰)等品类中已经开始形成连锁品牌的全国领先效应。 在中式餐饮分化的过程中,要警惕三大问题: 一、没有按照消费者的心智对品类进行分化。例如:深圳面点王的问题就在于企业想占据“大面食”的品类,可现实情况是:顾客心智中不存在“大面食”这个品类,而且面食品类已经分化。品类内已经出现专注饺子、面条、包子、糕点、粥等专家级品牌。 二、过度细分。过度细分会错失大品类的市场机会。品类必然分化,但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认知和市场竞争状况适时创新,不能过度分化。比如:2008年初,百胜旗下的墨西哥风味餐厅塔可钟选择退出中国市场,原有门店被东方既白取而代之。在西餐的市场上,墨西哥风味显然属于过度细分的品类,中国消费者尚不足以接受西方的所有餐饮品类。 三、警惕风尚型品类。川菜火时,大街小巷都是正宗川菜;麻辣烫火了,又都跟去搞麻辣烫;麻辣小龙虾火时,很多街道上都能看到,一阵风过后,都关门大吉;农家乐火爆时,无论城郊还是城市内出现了大量农家乐;土家烧饼火了,全国到处都是,有泛滥成灾之势。除此之外,另类的马桶餐厅、魔鬼餐厅、公社食堂等新概念,都很有创意,但品类的市场都不会大。跟随风尚,或者为了标新立异而出奇、出位,最终都讨不好消费者的青睐,也会错失真正有价值的餐饮品类机会。 通过避免以上三大问题发现了中式餐饮品类的机会,接下来就应该结合一下自身情况,看自己能否把握这个分化机会。例如,发现水饺是个大品类,那么如何结合企业自身来把握品类机会呢?喜家德水饺就是结合了东北水饺的特色、企业多年在东北经营水饺经验和实力的累积,走的完全不同于江苏大娘水饺的路线。喜家德结合东北水饺的汁多、皮薄、陷鲜等特点,放弃采用中央厨房的速冻工艺,在餐饮终端提供“现包现煮”的特色化区隔。产品的独特工艺,使喜家德水饺口味独特,消费者明显能感知到速冻水饺和非速冻水饺之间的不同。这为其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产品竞争优势。 选择品类并结合自身特点后,从几张桌子、十几把椅子开始启动项目,到走打造品牌之路,还要经历漫长的道路。 如何在当地做大品类? 先练好内功。国内餐饮业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中餐标准化操作和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包括: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管理经验,从业人员平均素质低、企业规模小,食品卫生安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自从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就把美国成熟的快餐连锁模式带到了中国,它的核心就是“标准化”。而中餐制作工艺复杂,调料种类繁多,程序多,对口味能达到一致性难度很大。另一方面,西式快餐中的汉堡、炸鸡等,可以采用中央厨房缩减在终端的程序。而中餐如果大量采用这种模式,势必会影响最终的品质。中餐标准化的度如何把握,是每家企业都应该深入思考的大问题。山东的净雅是这方面的典范。2008年净雅与IBM合作,全力探讨“破解中餐企业连锁化千年难题”。净雅提出的中餐“标准化”是中餐连锁经营的模板化试点。净雅有三大做法:1、建立菜品标准化。2、只有核心技术集中在中央厨房。3、建立菜品质量三级监管体系。 餐饮所提供的价值介于产品和服务之间,它既包括菜品,也包括了服务。而服务则体现在大量细节之中。无论是肯德基在全球推广的“CHAMPS”冠军计划,还是麦当劳创始人提出的“QSCV”黄金管理准则,都将服务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有些餐饮企业将服务做到了极端,比如海底捞的服务,让消费者感觉了“服务还能这样做?”。 当过了菜品和服务的品质关后,就进入到了系统的打造品牌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势能人群的概念。中式快餐不同于正餐,它不需要专家级别的“美食家”来作为原点人群,它最初影响的应该是对快餐有需求的人群。比如:真功夫米饭快餐,它的势能人群就是对“速度”有要求的一群消费者,他们并没有年龄的分层。而,麦当劳和肯德基所吸引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群,他们更年轻,甚至包括儿童。相应地,企业也做出了匹配性地调整,比如麦当劳为顾客提供生日聚会的主持服务,必胜客将自己的餐厅取名“必胜客欢乐餐厅”。 第二步:制定店面选址的规则。餐饮有关研究表明:店铺地址选择对餐饮店是否能成功运营的众多因素中占到60%。店面选址的策略就是选择餐饮店容易立足,同时便于未来发展。理想的店面选址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在餐饮店的目标城市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附近消费者对竞争品类的消费基础好,消费观念较为成熟;可以产生辐射效应。 国外快餐连锁品牌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规范。赛百味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关于店面选址提出了PAVE法则:P指的是附近居民、人口的数量。A指的是交通是否便利。V指的是店铺店面的醒目程度。E则是指本区域里的顾客的消费能力。但,是不是A级商圈、黄金地段都是对每家餐饮企业最佳的位置呢?显然也不是。再举真功夫的案例,真功夫当初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和肯德基、麦当劳对着干。但发现,午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肯德基、麦当劳依然人头攒动,而真功夫门可罗雀。西式快餐在中国已经不是纯粹的快餐,而是具备了休息、聚会作用的休闲餐饮。真功夫比较理想的开店位置应该是在火车站、机场、白领集中的CBD等要求速度的、真正的快餐原点人群集中的地点。餐饮店铺的选择,犹如产品渠道,餐饮的店铺更加讲究在什么地方接触到正确的顾客。 在餐饮店开创的初期,还应避免过度开店的风险,这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餐饮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店铺的选择模式中有两类是巧妙借助外力来实现的:一是紧贴行业标杆品牌。比如做西式休闲餐饮的就应该紧贴麦当劳、肯德基的店铺;做火锅的,就应该贴近小肥羊。另一种是和渠道商合作,比如大娘水饺和家乐福建立了全国性的联盟合作关系,只要有家乐福的店,就开有大娘水饺的店。借助超市人流量大的特点,做大营业额。家乐福广州员村山顶店,就成为大娘水饺全国销量领先的店。 第三步:A模式启动。餐饮行业最重要的传播起点就是口碑营销From EMKT.com.cn,它很符合品类战略所要求的A模式启动。好的口碑使传播者乐于去自动传播、拉动周边的朋友来光顾消费。品牌的影响力也在口口相传中得到放大。在津津乐道的顾客们的带动下,品牌的势能逐渐被培养出来。例如:在海底捞消费的消费者,都不自觉地将这一段美好的体验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海底捞以好的服务和体验赢得了好的口碑。台湾的王品台塑牛排追求的是95%的顾客满意度,提出“口碑是生存的唯一条件”。 最后:推动拐点出现。企业内功的提升和完善,目标人群的聚焦,店面选址策略的制定,利用口碑进行了传播,等等,这都需要时间来逐步达成。企业应该积极推动以上几个方面工作的展开,最终实现企业在本地市场上高速增长拐点的出现,具备拓展到全国市场上去的基础。味千拉面早在1995年就取得了日本九州岛区域的拉面品牌“味千”的中国总代理权。经过了12年的探索和扩张,完成了标准化的探索,做到所有门店的菜品,每一碗面条,每一份配菜都做到了一模一样。管理模式也在这个过程中定型:包括店址的选择、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味千拉面2007年在香港上市,扩展到190家分店,市值为90多亿港币。稳健的增长和拓展模式使味千受益不少。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