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微博传播策略与消费心理解码《舌尖上的中国》 7 上页:第 1 页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美食与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国》正是满足了今天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片中主推大自然天赐的原汁原味美食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说这正切中消费者的需求。 从消费者内心分析可知,消费者所体验、所感受正是消费者所想、所渴望的延伸。电视美食节目已经被各种媒体做滥,而《舌尖上的中国》独辟蹊径,不是从川、鲁、粤菜大餐介绍入手,而是从观众不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原生态的食材介绍入手,大大增加直观感受与体验。如采松茸、挖春笋、采莲藕等纪实画面,增强了观众(消费者)直观感受。再如,在介绍各类菜系时的关注点不是所谓佛跳墙、满汉全席这些昂贵的、观众没见过也没机会见的大餐,而更多是饶有情趣的地方小吃和地方特产,从黄馍、咸鸭蛋、虾酱到年糕、煲仔饭、烤紫菜等,这让观众(消费者)感到特别亲切,仿佛身临其境,体验真切。 《舌尖上的中国》真正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方面,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这也勾起观众(消费者)对故乡的记忆与情怀,巧妙地拿捏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在他们内心占据一席之地。 洞察消费者心理是营销成功的基础。《舌尖上的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可延展性,也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进而在未来提升营销业绩。就像孩之宝公司的变形金刚,既是一部票房颇高的电影(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更是一个市场销售巨大的玩具一样(营销产品)。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为后续的商品开发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有媒体报道,从首播开始,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环比增长13.54%,第一集介绍了云南诺邓火腿之后,某售卖诺邓火腿的淘宝店立即产生了33笔订单,其中32笔都是在当晚11时后产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出现的徽派土特产“毛豆腐”,搜索量暴涨了48倍。 这是一个通过电视营销产品的成功案例,比起一些企业年年一味竞争央视标王不知要高明多少。 据说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还要考虑植入广告,纪录片与观众们真实的舌尖互动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可以想象,由“舌尖”引起的蝴蝶效应还会继续,网络上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还会升温,各种版本的“舌尖体”还会应运而生。许多早已抛弃电视的“80后”、“90后”纷纷锁定《舌尖上的中国》,至于这些观众(消费者)下面会采取什么行动不言而喻。记住:“80后”、“90后”一定会做他们喜欢的事。 从消费者心理特点解码《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经营者有着重要启示,企业或商家不能只关心“产品”或“服务”的特征,而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只关心产品的价格而不关注消费者的感受与体验;只关心建立企业或商家的销售渠道而不是方便消费者获得认知;只关心促销而不关注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变化。面对未来市场竞争,经营者一定要从消费者角度观察、认知事物的变化,依据消费者的需求与期望,制定营销计划并加以实施。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在市场上找到他们所渴望、想要买的东西,且乐于去消费这些东西,体现他们个人的价值。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市场学会 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 研究方向:消费者心理与品牌管理,13815895685@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