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绩并不是营销的全部 7 上页:第 1 页 尽管索尼的衰落并不一定全部怪罪是绩效主义惹的祸,但其背后隐藏的核心命题却是因为绩效主义的存在束缚了企业最核心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这两个虚拟的关键性指标,而这两个指标恰恰是索尼这个企业在创立并彪炳于世的基因。 看似是两个考核维度指标的问题,但背后却隐藏着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平衡计分卡所提炼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是基于西方成熟劳动工人和战略清晰化分解的基础之上的,绩效的本身就是由成熟产业工人所执行战略指标的落地过程。反过来推,就意味着只要员工将这些关键性指标完成了,那么这些局部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当年的销售目标和战略结果,所以平衡计分卡其实是一个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思想。而东方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就是其语言和概念的模糊性,这通过汉语和英文之间的语义差异就能得到印证。东方文化的语言模糊性若转化成KPI绩效指标那么将变成僵化生硬的固定性动作,员工完成了这个动作就算是达标,但是这个动作是否是KPI真实本意就另当别论了。这样千差万别的指标和动作,仅仅不过是员工整个行为过程中一个静态关键环节而已,当这种误差积累到足够数量后,企业的战略在落地过程将发生严重扭曲。 因为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西方成熟的产业工人和完备的职场道德以及科学的公司管理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在制约和引导员工的行为,所以这种KPI考核只要关键性指标达到了,就能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其背后的逻辑是其他次要问题无需去强调和约束,这就是职业化。反过来看东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这三个关键环节都处于完善和启蒙阶段,企业展也往往处于由创业到成长的过程中,此时更需要的是激情和精神或者称之为“经营哲学”的东西将人们零散且无序的工作内容整合在一起,就宛如强力粘合剂一样,将形成强大的前进推力,推动企业高速成长。由此,若丧失了这些“粘合剂”,那么剩下的就是一盘散沙和机械式的动作,这种结果最终使得企业员工陷入“算盘珠式”的时刻待命状态,拨一下就动,不拨不动。企业的整体运营依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单纯命令下达,倘若此,焉有活力? 这篇文章也许是一种观点,我们不去评论是非,只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就是,没有灵魂的机械式绩效主义对企业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它在固化员工行为标准化的同时,丧失了企业的灵活性,这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这些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快速适应市场的灵活性。 其次,会导致“雷锋总是会吃亏”的现象。因为考核的标准化,做的多往往超过了绩效的KPI考核内容,一旦犯错就成为上级批评的靶子,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员工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强势围观状态。 最后,没有激情的团队是没有灵魂的,这将导致工作的压力陡增,因为失去了方向性和工作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最终结果是个体成员的人生迷茫这一哲学思考。那样,工作将变成强大的压力和负担,这也是所谓普遍现象“心理累”最主要的原因。 正如绩效考核KPI指标并不是员工工作的全部内容一样,当我们将视角聚焦在营销这个独特的领域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表现的极其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实现市场考核单纯以销售为主要指标所带来的系列负面结果。 所以,不是我们的业务人员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营销方式滞后与市场的发展,同时我们的管理机制也已经落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每一个公司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来调整自己的战略聚焦点,而相对的绩效考核指标就是该战略点的落地执行和保障机制。具体原理如下图所示。 企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有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变革期,这四个阶段对应的是企业发展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四个必然过程。同时,在每一个阶段都对应企业的关键性问题和战略性关键点。解决了个这个问题,企业一番风顺,解决不了,一般都是在这个阶段一直徘徊,甚至下滑的可能都会存在。 其中,在企业发展的导入期阶段,企业面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组织职能化的问题,因为只有发育出组织的职能,那么就会形成团体作战能力,就能抱团取暖,得以生存。所以说,在战略上需要统和,而在战术上则需要的是业务销售量的突破,此时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是恰当的。当企业发展到了成长期后,企业需要在品牌战略上要解决的是产品定位的问题,组织管理上需要解决因快速膨胀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性调整的障碍。此时,结构效率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也就是意味着在此阶段,企业要强化市场的拉动作用,培育市场,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考核则主要应体现在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市场部和销售部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将成为本阶段成长的关键要素。 同理,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和变革期在组织上的关键指标是如何培育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并将这种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加以发挥就成了组织瓶颈突破的关键。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聚焦和创建灵活的管控机制从而带来市场中业务的规模性扩张和增长。那么,此时后期三个阶段的考核就不能单纯以业绩为导向,倘若此,那么考核的目的将和公司战略导向背道而驰,那么,要想实现战略目标就成了典型的“缘木求鱼”。 其实,考核的本意一定是基于企业战略的约束机制,是依附于公司战略点,没有了战略导向的考核,即便当年超额实现销售任务,只不过是销售额增加而已,而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所以,追去业绩并不是营销的全部工作内容。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bjarrower@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