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中国企业的“营销困境” 7 上页:第 1 页 从那10年的市场特征来看,深度分销带来的效果有很大的客观环境原因,很多企业却浑然不觉。遗憾的是,市场在变化。经过10年的“繁荣”,市场在近5年已经悄悄进入“结构性供求失衡阶段”,三个新的变化逐渐显现: 第一,商业高速发展。在一二级市场,新型大买场、连锁超市、家电家具等专业连锁卖场大量出现;在三四级市场,分散的个体经销商开始发展为网络经销商。这使得分销模式─包括物流模式、资金流模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对企业的组织能力自然提出了更高要求。竞争不再比较谁有更多的人力覆盖更广大、更分散的基层市场,而是比较谁更有能力规范产业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系统管理。尽管深度分销已经不是最关键的竞争策略,但也并非完全失去意义,认真研究宝洁、可口可乐和康师傅之后也就明白:即便深度分销,我们也只是学会了粗放式的,远未到精细化的程度。 第二,消费意识趋于理性,品牌消费成为主导。但国内企业不仅品牌管理能力非常孱弱,就是品牌建设理念也还停留在“策划+广告”阶段。如海尔、联想、中国移动、娃哈哈、张裕等持续关注品牌建设者实为少数。大多数企业,还仅仅是在苏丹红事件之后参加两堂危机管理培训、在超级女声之后热衷学习事件营销,远未上升到系统构建品牌经营能力的认识。 第三,随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支付能力的变化,消费者需求从二元、向三元甚至多元快速分化,科技进步更加速了分化的进程和复杂性。这种变化显然超越了企业的想象,很多企业来不及跟上脚步,“大而不强” 几乎带来致命的打击。市场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矛盾变得突出,国内企业陷入痛苦的挣扎,而国外企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本土也有一批企业依靠营销创新腾空而出:奇瑞QQ、宁夏红枸杞酒、她他饮料、奇正臧药、南孚电池、美的小家电、分众传媒……但这些企业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算太高,至少还未达到陷入困境的前辈们的高度。他们仍然只是依靠一个策略捕捉到一次机会,不能说他们已经从“基于机会”走到“基于能力”、从“产品经营”走到“品牌经营”。 三、构建系统的组织能力是突破营销困境的根本 我们曾经有很多依赖一次机会、一个单一策略获得成功的典型:爱多、三株、旭日升……我们只能认为那多少带着一定偶然性,否则难以解释这些企业留在颠峰的时间如此短暂。但毕竟他们还是成功过,今天的市场环境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试图依靠单一策略,想重复那些“瞬间英雄”、或者保持已有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地位,都变得更加困难。新的英雄成长的如此艰难,老的英雄却衰落得让人惋惜:维维乳业仍然占据着豆奶行业80%以上的份额,但豆奶逐步被牛奶取代了;步步高仍然是复读机市场的绝对老大,但复读机被数码学习机取代了。这样的事例并非偶然。 想起那个笑话:一个人为了珍藏衣服,在墙上钉牢了一颗钉子,把衣服小心翼翼的挂在上面,每日都要检查一下钉子是否牢固、衣服是否挂得稳,却浑然不觉墙的根基已经动摇,某个清晨醒来,听到墙轰然倒塌。反观IBM,历经IT产业的风云变化,面对微软、戴尔这等新经济的猛士,依旧卓然而立,两相对照、高下自分。本土企业也不乏类似的英雄:近几年,饮料市场历经碳酸饮料、水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乳饮料六个品类各领风骚的跌宕起伏,面临两乐、康师傅、统一这等强劲对手,娃哈哈依然卓尔不群,值得效仿。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惟有具备深厚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组织产生持续创新、形成有效的“策略流”,才能在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我们有过很多的企业曾经相继缔造难以想象的辉煌,可怜长胜将军无觅处。尽管我们有能力在某个阶段占领策略上的制高点,但难以形成“策略流”建立持续优势,做不到一波接一波的策略,推动企业一步接一步的走向稳健。这表明,企业的策略生成更多是依靠英雄人物的偶然创意,而缺少组织的系统功能来支撑。本土企业应当痛定思痛,穿越战术丛林,从机会主义,转到构建系统的组织能力上,包括市场研究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品牌管理能力、销售管理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研产销衔接能力、上游供应商的整合能力、大组织的管控能力等。 组织能力建设以经营模式的选择为前提或者制约。选择了一种经营模式,也就确定了企业必须要建立相匹配的功能,使其能够建立相对竞争优势。ZARA,是西班牙的大众服装品牌,依靠完全的快速模仿的经营模式建立起60亿欧元年销售额的品牌,它的组织能力与其经营模式相匹配:3天完成对巴黎和米兰时装发布会上最新款式的模仿设计,10天完成生产并发送全球650家专卖店。华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本土企业,为实现从市场驱动到技术驱动的经营模式的转变,埋头用三年时间向IBM学习研发管理能力和研产销协调能力,使其产品开发、投放周期大为缩短。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组织能力建设毕竟是个中长期战略任务,企业必须从现实出发,从应对现实问题起步,谋求长期的系统能力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不能停下来修车,那样可能失去重新启动的机会,在生产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是现实选择,这就要求企业走的每一步都需要“现实见利见效、并有长远意义”。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实现策略突围,以缓解现实的经营压力,进而为长期的组织能力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是本土企业突破营销困局的着手点。 现实的市场环境给本土企业提供了策略突围的机会。如前文所述,多样化需求时代的来临,新的细分市场、新的营销机会随时都在产生或被创造,诸如五谷道场引领的非油炸方便面对油炸方便面的挑战。关键是企业要回过头来把更多关注放到消费者身上,诚如德鲁克所说: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使产品和服务完全适合顾客的需求。 白刚,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北京尚衡知本顾问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师从包政教授。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EMBA教授,《销售与市场》等杂志专栏作者,十多年企业咨询顾问经验,丛林集团、农大肥业、正虹科技、红塔、动力源等企业专家顾问。擅长战略、组织能力构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与组织变革、事业部制改造、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营销策略、计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邮箱:baigang73@16.com,新浪微博:@白刚商业评论,博客:http://blog.sin.com.cn/baigangshzb。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