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闻频发:高端白酒业的危与机 7 上页:第 1 页 得资源者得天下 资源紧缺是一个行业性难题,即便是在号称有10086口窖池的泸州老窖,它仍然要向泸州石梁酿酒基地等第三方酒坊采购基酒。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高档酒实现销售收入34.03亿元,同比增长41.27%。几个月前,为缓解产能紧张,泸州老窖对外宣称计划建1.8万口新窖池,但这无法彻底解决其高端酒国窖1573的基酒危机:一是新建酒窖无法在短时间内酿造国窖1573所需要的陈年基酒;二是7月洪灾致使1573窖池群所在地国窖广场被淹,影响了部分窖藏基酒;三是今年国窖1573年的销量目标预计为6000吨,而这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基酒。由于窖藏基酒日益稀缺,国窖1573在今年将采取减量的措施减缓基酒资源消耗,而其减量的数字高达1300吨。窖藏基酒是稀缺性资源,如果一味追求销量而快速消耗资源,就会形成资源断层,因此它需要企业领导人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发展目标。 相比泸州老窖,洋河在基酒方面遭遇到的尴尬更突出。洋河一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没有丰富的窖藏资源,是典型的营销驱动型企业。为了弥补基酒不足,洋河向五粮液、董酒采购过部分基酒。由于基酒要储存至少1至2年才能用于勾调成品酒,购买这些名优基酒可以缓解产能不足。最近一两年,五粮液等知名酒企为保证自身供给,纷纷限制基酒对外出售。在情势逼迫之下,洋河不得不在四川宜宾高县等地秘密采购散装酒,采购量高达4万吨。这一事实被曝光后,洋河也陷入一场大的风波中。 基酒荒是中国白酒行业井喷式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除五粮液等少数酒厂外,绝大多数酒厂的基酒存量明显偏低,向川黔两地采购基酒已成为白酒行业的普遍现象。外购基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满足销量增长需要,盲目收购劣质散酒作为基酒,最终结果是以牺牲产品品质作为代价。曾经的央视标王秦池的猝死就是例子,表面上看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秦池陷入困境,实际上是因为它在四川等地大量购买散酒以至于品质一落千丈引发的信任危机所致。 基酒需求的剪刀差催生了各种基酒造假行为,在某些产酒地区,基酒造假已成为一个秘而不宣的事。在产酒城市泸州,最差的基酒成本为每吨1.8万元,但一些外地酒厂以成本价就能收到基酒,个中的猫腻是掺杂食用酒精,按比例勾兑。洋河大规模采购散酒,难免要“躺着中枪”。 在高品质基酒日渐短缺的现实下,在销量增长与坚守品质之间如何做出选择,关乎每一个高端白酒企业的未来。与低端白酒的营销有所不同,高端白酒的营销必须考虑资源的有限性。通常来说,浓香型白酒要酿造2到3年,而酱香型白酒则要酿造5年,时间的限制与工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营销的性质。要酿造高品质的好酒,需要时间的培育和岁月的凝练。这不是仅仅通过天花乱坠的文案、美轮美奂的广告就能实现的。销量与资源始终是两个对立的矛盾体,盲目追求销量导致两个恶果:要么过度透支资源,要么弄虚作假。这两种行为都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是饮鸩止渴之举,古井贡就是一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高端白酒的营销是由资源驱动的,拥有窖藏老酒资源、善用资源的企业将是高端白酒竞争的最终赢家。 无论是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还是泸州老窖、水井坊、古井贡,都陷入到这样一个循环里:销量增长越快,对资源消耗就越大;资源越紧缺,就越会对产品品质产生影响。几大知名酒企对资源的快速消耗,无形之中造就窖藏老酒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市场价值就会突显出来。 在中国市场上,活跃着一些眼光独到的白酒藏家,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资源的稀缺性,并在许多年前花费巨资收藏,随着时光流逝,这些窖藏老酒就成为极为珍稀的收藏品。知名地产商、星河湾集团董事长黄文仔就是中国白酒藏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个酱香型白酒的爱好者,而且被著名白酒专家陶家驰称为“中国白酒第一藏家”。二十多年前,他就在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地收藏高品质的老原酒,收藏至今,这批老原酒年份最长的达到29年,年份最短的也有25年。为了私藏这些老原酒,黄文仔在广州规划建造了一个能够库容30万吨白酒的酒库。在浮躁的白酒业,这批私藏的酱香型老原酒显得格外珍贵,如今这批老原酒已经上市。在营销高手云集的白酒行业,拥有稀缺资源、信奉品质理念的完美主义者黄文仔能大获成功吗?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