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胶斗 7 上页:第 1 页 2006年后,累累重伤的福胶渐渐恢复元气。 此时,福胶早已将东胶视为不共戴天的对手!这年,功成名就的阿胶教父刘维志退位,秦玉峰挂帅。 一场新的胶王之争拉开序幕。 ●驴皮争夺 秦玉峰上任伊始,东胶年产已达2000吨,但是原料依然紧缺,此时国内毛驴存栏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 而此时,宏济堂、九芝堂、国胶堂也纷纷抢夺驴皮原料。 东胶收购一张鲜驴皮170元,福胶则付出180元,同仁堂则毫不客气的抬升到190元,一张驴皮甚至被炒到500多元。连锁反应,驴皮的收购价格不断上涨, 这一年,驴皮价格整体上涨40%。 不甘受制的福胶并未止步于原料的紧缺,福胶集团总裁杨福安亲自聘请清代著名的阿胶作坊邓氏树德堂的传人,进行工艺挖掘,极其被动的情况下,2009年,福胶的产销量增至2000吨。 生产能力的提高,让悲情中的福胶看到了希望,随即福胶筹资6.5亿元,准备将产能提高一倍!。 福胶的扩产,无疑导致加剧原料更加紧缺,秦玉峰陷入忧虑,东胶随时可能陷入无米状态,如果不能掌控驴皮资源,东胶发展必然受制。掌握驴皮,无疑抓住阿胶产业的咽喉。 东胶先出一招,提高驴皮收购价,这一招果然有效,驴皮商贩纷纷向东胶投奔东胶。这还不够,秦玉峰认为要想无后顾之忧,必须从根源上遏制住原料供给。随即秦玉峰将原有6个原料基增加到10个,这时,全国70%以上的驴皮掌控在了东胶手中。 原料的掌控,无疑是扼住了对手的咽喉牌。福胶的产能被牢牢锁定在2000吨左右,扩产计划也面临下马境地。 ●价格斗高 2010年,全国毛驴出栏量已经不足150万头,但阿胶需求却每年递增30%。控制了原料东胶占据上风,但东胶的高端奢侈化还差之千里。如何完成这个夙愿,秦玉峰依然困惑不已。 此时,茅台的成功给予了秦玉峰重要启示:茅台酒产于茅台镇,因为原料问题一直不能扩产,茅台采取了限产提价的办法,不但让茅台摆脱了与其他名酒的纠缠,还一跃成为中国头号奢侈型白酒品牌。 秦玉峰决定借鉴茅台:限产提价,快速变身!产量随即被限制在1800吨,比福胶还少了200吨。 产量有限,提价也理所当然。 2010年,元旦刚过,东阿阿胶试探性提价10%。产量下降,需求却不断,东阿阿胶还是供不应求。 价格代表产品档次,以正宗地道为座右铭的福胶,(路胜贞)自然不敢懈怠,紧随其后提价20%。 福胶黏胶似的跟随,让东胶不爽,2011年刚新春伊始,东胶反制性一次性提价60%,看福胶如何应对。事实是,这次福胶没敢贸然迎战。 一个现实让福胶左右为难,东胶提价并没有压缩市场需求,反而按秦玉峰预期发展,年销售接近25亿,增幅超94%。 福胶的跟随却遭遇瓶颈:浙江、广东等地有了一定幅度提升,但在济南青岛等地还是不敌东阿阿胶。 ●福胶分身 面对东阿胶的大踏步的飙升,福胶意识到自己品牌力不足,倘若跟着东胶的节奏涨价,只会处处被动。 此时东阿阿胶每盒(500克)已飞涨到350多元。在一般消费者眼里,明显购买能力。既然价格不能把抗衡,就要采取变通,福胶采取了一种产品分身术,将产品分割成375克、125克两种小型包装,而价格分别卖到185元和65元。不但实际那价格比东胶低,而且普通消费者再购买时,心理上感到福胶实惠,而忽视了关注剂量的大小,这一招,让福胶迅速赢得中低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山东一片大好,而且浙江、广东、北京市场销量也反弹性上升。 ●甄嬛助力 2011年底,就在福胶的分身应对东胶之时,《甄嬛传》进行了第一轮播出,不出意料,一炮而红。随着着剧情深入,无处不在的"东阿阿胶",东胶也红透半边天,东胶销售增长20%以上。 《甄嬛》无疑让消费者又开始相信东胶是阿胶正室,“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终究难敌甄妃的软磨硬泡。 为了防止消费者大规模性转移,福胶被迫加强央视经济台、国际台两个频道广告投入。 价格的飙升,加上《甄嬛传》的推波助澜,东阿阿胶的贵族化形象越来越被市场认可。2012年初夏,《甄嬛传》在第二轮播出已完结,收视率屡破纪录,加之东胶“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的广告,铺天盖地,东胶的贵族化形象也到了一个峰值。 福胶此时已经明白,两者已经属于两个品牌阵营,一味跟进,只会东施效颦。既然承认现实,那就另觅它途。 此时,福胶已然明白,虽然福胶曾专供皇室贵族,但时过境迁,此时满足普通百姓需求更为实际。 普通消费者大多在终端药店购买阿胶,显然进行贴近百姓的终端争夺,是福胶对抗东胶的最好出路。 ●促销对打 此时,东胶专柜人声鼎沸,一侧的福胶则冷清寂寞。当务之急,制造气氛,拦截住流失的消费者。 但如何拦截?福胶大伤脑筋。福胶发现,很多消费者钟爱阿胶的补血效果,但是,块状阿胶比较硬,消费者使用很不方便。 此前,东胶推出复方阿胶浆,来解决使用困难问题,但是“传统阿胶块地道”的传统消费心理,却一直没有改变,阿胶块占据了补血产品的绝大部分。 倘若现场将阿胶块打碎,无疑会吸引住消费者,随即福胶推出阿胶块现场打粉服务。 福胶在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率先试点,打粉机嗡嗡作响,消费者非常好奇,纷纷围拢过来,许多原本受甄嬛影响打算买东阿阿胶的患者,也来看热闹。 福胶早就抓住了多数消费者认为:“传统阿胶块地道”的心理,福胶的促销员纷纷大造舆论:买纯阿胶块可以看看福牌。 福胶的打粉服务,让很多人临时改变了主意,福胶在各药店又开始热火起来。 尽管此后东胶也推出打粉服务,而且免费,但福胶还是占据了上风。 ●渠道相煎 此时,东阿阿胶已远超福胶近一倍,为了更快的树立起自己的高端形象,东胶转而将渠道进行全面提升,一方面建立端消费者集中的养生馆,另一方面在华润系统推行阿胶样板店,同时加大医院渠道拓展。 高端化转移是东胶的战略性转移,但一个事实无法改变,75%的阿胶销量还是来自医药超市。 医院渠道,福胶在数年前就牢据广东做的风生水起,并以广东经验向浙江、黑龙江、上海等地扩展。东胶在医院渠道还不占明显优势。 福胶自然更加明白,东胶一系列的奢侈化转移,恰恰是将中低消费让位给福胶。 福胶一边暗自高兴,一边抓住时机在药店终端扩张。 一方面,福胶与鲁抗结成战略联盟,借助鲁抗网络抢食渠道,同时与全国96家百强连锁建立了战略合作,实施产品无缝隙覆盖。 在终端,为了应对东胶的跟随进行的阿胶块打粉服务,福胶又升级成“现场煎膏”运动,福胶不但现场打粉,还免费代熬,全国3000多家煎膏点,每家药店几口小锅,现场熬胶。结果,胶越熬越香,人越围越多,促销员趁机宣传阿胶补血的优势,这一招很是奏效,货越卖越快,加上促销员不断的吆喝:“阿胶好不好,一熬就知道”。热闹亲民的现场熬胶常常将原本不打算买胶的人也吸引过来。 2012年,福牌阿胶已在全国设立,平民化的终端拦截加上低价优势,基本化解了东胶的强势策略。 在平民消费气氛带动下,2012年,全国90多家连锁店纷纷并将福牌阿胶作为主推产品,福胶已然增至的两万余个熬胶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阿胶消费热潮,产销量一度超过东胶位居行业首位;东胶“平民的滋补品”摇身变成“高端保健品”如愿以偿的抢占了高端市场,但是在中低市场,版图却小多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81463608@q.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