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油行业,那些不能不说的事
7 上页:第 1 页 (二)针对反式脂肪酸的举措 在认识到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议:“为了增进心血管健康,应该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这个最大摄取量大约是每天2克,而一份炸薯条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大约是5克。各国政府都积极行动起来控制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2003年,丹麦发布政府规定,从2007年6月1日起,凡是反式脂肪酸含量超过2%的油脂不能用于食品加工。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巴西和欧洲各国均提醒消费者要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同时要求食品厂商将人造脂肪的含量在营养标签上标明。加拿大和荷兰、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还同时出台了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限量。 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对于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源头管理,严格控制氢化油的生产,控制油脂中不利于健康的成分含量,从而降低其对国民健康的潜在危害;另一种是要求食品包装上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提醒消费者食用这种食品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让其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 2005年,美国一个推动禁用反式脂肪酸的非营利组织控告卡夫食品,要求该公司在奥利奥饼干中停用反式脂肪酸。卡夫食品同意寻求替代反式脂肪酸的材料后,该组织撤销控诉。2006年,华盛顿的非营利组织“公众利益科学中心”控告肯德基在其食物烹调过程中使用反式脂肪酸。肯德基于2006年宣布,2007年4月前会将该餐厅美国连锁店使用的反式脂肪酸替换成大豆油,其加拿大连锁餐厅也宣布了类似的措施。面对“公众利益科学中心”于2007年5月的控告,汉堡王宣布自2008年底起在美国各分店改用非反式脂肪酸。 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也提高了对反式脂肪酸的关注度。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全新修订版中,单列一节提醒消费者远离反式脂肪酸。文章指出:由于膳食模式不同,我国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目前摄入量远低于欧美等国家,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提供能量的比例未超过总能量的2%的水平,尚不足以达到对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但也应尽可能少吃富含氢化油脂的食物。 2011年10月12日,中国卫生部发布了编号为GB28050-2011的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其中【4 强制标示内容】 的4.4条款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另外在附录D.4.2条款规定:“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g,过多摄入有害健康。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过多有害健康。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该国家标准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三)中国人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到底有多少 2008年,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1.06g(农村人均0.92g/天,城市人均1.44g/天),占日摄入总能量的0.42%。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统计三餐中(不包括糕点等)反式脂肪酸的人均日摄入量为0.6~1.0g。我们也可以做个简单的估算:2011年中国人食用油2480万吨左右,按2%的反式脂肪酸比例是45万吨,加上10万吨的氢化油,一共是55万吨。55万吨除以13.4亿人口得出平均每人每天1.1克,与江南大学的调研数据基本一致。总体上,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低于西方国家,但不排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或特殊人群(尤其是城市白领和青少年儿童)中存在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高的情况。 对中国的食用油企业来说,虽然法规尚未要求在标签上明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是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一个四口之家,平均一个月可消费一桶5L装的食用油。如果按照欧洲国家规定的5%限量,每人每天平均从食用油中摄入1.9g的反式脂肪酸,接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每天2.2克的限量。考虑到城市居民平日还会消费大量的含氢化植物油的食品,这个标准是很容易超越的。如果按照丹麦规定的2%限量,每人每天平均从食用油中摄入0.77g的反式脂肪酸,可以说,2%的限量是比较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的。 2009年1月,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调查了我国204个有代表性的烹调用大宗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数据显示,80%以上油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2%,几乎100%油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5%。2009年3月,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调查我国26家大中型油厂的一级大豆油产品,平均反式脂肪酸含量为1.47%,77%的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2%,最高的一个样品为3.42%。2010年,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测定6大类常用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全部在2%以内,最高仅为0.95%。 可以说,目前中国多数食用油厂家所生产的食用油是符合2%的反式脂肪酸限量要求的,但部分生产设备或工艺相对落后的厂家生产的食用油落在2%~5%的限量范围中。据笔者了解,食用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与精炼脱臭工艺的温度和时间有关。脱臭温度在255℃以下和脱臭时间在40分钟以下,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脱臭温度在255℃以上和脱臭时间在40分钟以上,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快,含量相对较高。生产设备和工艺较好的工厂一般都能将脱臭温度控制在250℃以下。 在中国各食用油厂家中,在反式脂肪酸问题上进行营销宣传的企业很少。例如,鲁花宣称其花生油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不添加任何化学溶剂,同时也不需要高温精炼,反式脂肪酸的安全标准已经超越美国国家标准(不超过2%)。2011年,大满贯推出了第一款以反式脂肪酸低含量为卖点的调和油产品;2012年,美食客推出了宣传实现零反式脂肪酸的优益多大豆油。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