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内在驱动力,任何激励都不能持续
7 上页:第 1 页 我认为,无论是李嘉诚还是舒马赫,“知止”都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知道自己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叫“学会放弃”。其二则是知道自己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应该确定一个怎样的,明确而且可以实现的目标。而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实现这个目标,你是满意的——这就是“阶段性满意目标”。 放在足够的时间里,几乎一切目标都可以实现,包括我们曾经认为是痴心妄想的目标,比如“飞天”的梦想,比如“嫦娥奔月”的梦想……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资源等限制,很多目标又一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才必须学会权衡,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资源等,制定出可实现的“阶段性满意目标”,此谓“知止”。 当我们有了一个可实现的“阶段性满意目标”,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套阶段性合理、合适的制度、流程和标准,配置具体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按照具体的战略部署来达成此目标。 无数失败的人生或失败的组织,大多是因为“心比天高”,目标远大,最终落得个“命比纸薄”的下场。 当我们的目标跟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相比如果差距太大的话,就很难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实现它,制订的一系列计划、制度、工作流程、绩效考核体系等等可能都缺乏合理性,而且还不一定对未来的改进工作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使我们不断的停在原地探索,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同时,如果目标过高,那么在你眼里,别人干得再好你也没有一个满意的时候,时间长了,谁还绷得住呢?怎么能铁了心跟着你干下去?既然好干歹干都得不到好脸色,还不如混一天算一天,骑驴找马。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说法。世上有太多人生活在臆想之中,就是把愿景和能具体实现的目标混为一谈了。而另外一种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给自己太多的期望和压力,活得非常疲惫,也是这个原因。 只有“阶段性满意目标”,才能让我们学会放下,找到平衡,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让自己感到满意,“宁静致远”,从而获得轻松自在的人生。 不过,也有很多人“阶段性满意目标”太低,因为容易达到或已经达到而停止了创新和变革思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温水煮青蛙”,等发现危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知止而有定,有定而宁静,宁静而致远。去掉中间几个字,我们就得到“知止而致远”。这就是为什么“知止”反而能让企业更快的发展,真正“做大”、“做强”,最终“做长”的原因。个人成长亦是如此。 三、格物致知:内在驱动力从哪里来? 前面所说的通过“阶段性满意目标”,让我们学会放下,找到平衡,在每一个阶段都让自己感到满意——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心态。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无论什么人,无论理想有多大,都必须回到起点,从“修身”开始,磨练好自己融入职场、融入社会的技能。但如果不知道如何“修身”,或者不愿意“修身”,也将一事无成。因此,古人说了: 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 正其心,诚其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态管理”。 好心态怎么来?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说,真正的好心态来自于“格物致知”,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否则,光讲心态、讲付出、讲感恩之类,还是会有很多员工把它当成“忽悠”,因为他们还不一定从根本上认同。“格物致知”,把原理、本质讲清楚,解决的是“知其所以然”的问题。“知其所以然”的员工比“知其然”的员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都要远远超出。 一个人的心态出问题,往往都是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太远,目标与现状不一致:他心底里认为现在所做的一切、现在所要掌握得技能等都与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彷徨、迷惑、浮躁、不满……在这种状态之下,员工绩效很难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高。成功学的激励手段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帮助员工从骨子里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商业社会,从而认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正确认识企业,从而了解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通过对职场的深刻认识,选择自己的职业成长主线。 第四,根据自己的职业成长主线,制定出“阶段性满意”的职业成长规划。 第五,帮助员工提高实现现阶段目标的技能。 前面四点,其实只要半天到一天的培训就能够解决,可是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去完成这项对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有深远影响的工作。 我本人在多家企业都坚持要在技能培训之前先讲这些内容,最后证明听过这些内容并认同的员工平均绩效要比其他人高出几倍以上。 而且,第五点技能培训,也必须“格物致知”,把原理讲清楚,比直接讲方法、讲工具如何使用对提升业绩的影响更加深远。 因此,要想让每一个员工都具有持续的“内在驱动力”,一定要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个人成长以及工作技能的本质。 (作者胡绍宏,系长沙努客文化首席顾问,中小企业业绩倍增专家及个人职业化成长专家。如需联系作者或与之探讨相关问题,可通过电话18008400224或QQ邮箱:1900333033@q.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