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人以渔式的“造血公益” 7 上页:第 1 页 小额信贷: “穷人银行”的中国进化论 “贫穷不属于文明的人类社会,它属于博物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誉为“小额信贷之父”、“穷人的银行家”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其理念曾被很多人看作天方夜谭。他在1983年创立格莱珉银行,就是希望通过建立信用担保,为“金融界不可接触者”提供小额度低息贷款,帮助他们生产创业,减少贫困。迄今为止,尤努斯“小额贷款”模式在40个国家有170多个项目得到成功复制,帮助数亿人口脱贫。格莱珉银行领导了席卷全球的以小额贷款消除贫困的运动。 尽管如此,尤努斯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慈善家”,他推崇社会型企业模式,倡导让穷人自己帮助自己。这与NU SKIN如新秉承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公益理念不谋而合。几次重大灾难发生后,NU SKIN如新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但是在常规捐款捐物的“输血救援模式”之后,NU SKIN如新也在思考如何在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能够更加长远、可持续地帮助灾区人民生产、生活恢复和发展,提高受灾民众的生产自立能力,再造灾区“造血机能”。在“造血公益与社会企业实践论坛”上,NU SKIN大中华营运事务区域副总裁暨如新中国营运总裁麦欧文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这种重塑造血功能的小额信贷模式,是希望为传统金融途径顾及不到的贫困灾民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信贷支持服务,提高他们的自立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新“授人以渔”的公益理念可以充分调动灾民的积极性,为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5•12小额信贷”,带动灾区受灾民众在最短的周期内开展生产建设,为当地的经济恢复提供强劲的动力。同时,小额信贷还为灾区带来很多就业机会,灾区民众可以通过为小额信贷项目工作而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此外,这种申请门槛低、办理手续简化的小额信贷服务还使贷款资金通过不断的回流形成良性循环,为基金的可持续运行提供了保障,也能够辐射到更多的受灾家庭,为当地创造长远、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下一步,NU SKIN如新会把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延续到雅安,我们希望,小额信贷能如同强心剂一般,成为雅安人民灾后重新出发的动力。”麦欧文说。 基于NU SKIN如新集团和尤努斯的渊源,“尤努斯中国中心”负责人高战介绍说,尤努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第一个到访的国家就是中国。在尤努斯看来,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金融界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说中国相当多的乡村居民得不到正式的金融服务,如果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全球贫困问题就可以得到大规模的解决。除了介绍自己在老家苏北农村推广的妇女贷款项目,高战特别评价了“5•12小额信贷”项目,认为这是尤努斯开创的“穷人银行”模式在中国的成功实践,通过这种微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面貌改变。 多元公益思维: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爱 自然灾难对于受灾民众来说是悲剧,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能够像显微镜一样把问题放大,督促社会公众检讨救灾和灾区重建的管理体制,这样才不至于在每次灾害中都流汗流血又流泪。汶川地震后,不断摸索、遍地开花的可持续公益项目让“造血公益”一词曝光量激增。到底何为“造血公益”?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捐钱捐物“输血公益”的新型赈灾扶贫模式,指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创造就业岗位、建立小额信贷基金等方式,提高受助对象的生产自救能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一般企业而言,在当地投资建厂创造就业机会,是最快捷有效、容易复制推广的“造血公益”模式。将“善的力量”融入企业基因,是NU SKIN如新一直以来的企业使命。探索多元化的可持续慈善模式,NU SKIN如新不但强调“授人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和“授人以爱”。在汶川地震后,NU SKIN如新除了救援、捐款和小额信贷,还投入资金支持当地的羌绣产业,形成完整的产销链,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的同时带动就业,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作为汶川地震的受灾者,被誉为“雅安地震最美志愿者”的廖智结合自己的经历,指出灾区重建工作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难点,当捐款捐物告一段落,志愿者陆续撤离,尚未抚平心中创伤的灾民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她的观点得到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身为雅安人的卢跃刚的认同。他曾在灾区开展过多个乡村研究项目,最深的感触是:“不仅要授之以鱼,救他们的灾,也要授之以渔,救他们的贫。灾民的生存是一个需求,发展则是另一个需求。”对此,丁学良教授在总结分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教训后指出,灾区重建必须依靠“造血功能”,只有打造出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身份资本三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创造出比别人更多的财富,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家庭,也有利于社会。 可持续公益路在何方 古语云:多难兴邦。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还是雅安地震,每次大灾大难过后,依托国内外爱心企业、机构以及个人,大量救援物资得以在第一时间汇聚灾区,解决了食物短缺、帐篷紧张、卫生条件堪忧等灾后首先面临的问题。但是捐钱捐物的“输血公益”模式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当抗震救灾告一段落,灾区重建工作提上日程,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公益慈善组织还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受时间、财力、精力所限,在重建脱贫的漫长时期,都无法持续不断地向灾区“输血”,唯有形成“造血”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因此,为灾区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摸索新型的救灾模式,通过调动灾民创业积极性,打造经济产业链,实现灾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广大的偏远农村地区依然面临着经济落后、产业薄弱、教育不济等问题,急需社会各界资金、人力以及各种资源的扶植。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GDP造成的恶果正逐渐显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愈演愈烈,如何开展灾区重建、脱贫致富、捐资助学等工作将成为当下社会长期面临的问题。 此次“造血公益与社会企业实践论坛”总结出的公益模式,毕竟只是一种思路,如何将其付诸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更好地为当下中国赈灾扶贫事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值得每一个人思索与探讨。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