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医药电商,“壁垒”下的未来“发声”

医药电商,“壁垒”下的未来“发声”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5-11-16, 作者: 王运启, 访问人数: 1821


7 上页:第 1 页

  有分析认为,医药电商获支持、推进“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开放等政策支持下,药品电商有望突破体制制约,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而现有的电商模式分为平台型电商和自营型电商两类,其中采用B2C模式最多;B2B因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较为缓慢;O2O模式尚在探索中。其中,自营电商的运营模式是通过产品销售价差获得盈利,电商深入渗透产业链,整合各方产业链资源,满足患者低价便捷拿药和健康服务需求。医药专业人士表示,医药电商未来可能的体系主要在于:第一,一个自建或第三方的平台,即门户;第二,自有或第三方的物流系统。这两个方面统一为一个电商平台,然后与各行各业打通关系,包括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医药零售企业,这些企业会委托电商平台进行交易,患者通过该平台进行药品订购,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医生和药师的决策是不能够减少的,这也是医药行业的特性,即医和药是不分家的。在处方药的电商过程中,临床和药事服务是必需的。

  相较于上述电商模式较为受认可的药企,互联网化的药企中还有很多可能只是借触网增加一个销售渠道。对此,能整合资源满足“服务+上游议价力+物流”核心竞争力的自营电商更可能胜出,而药品电商必然不是BAT第三方平台通吃的格局,BAT未来应该只赚取流量佣金,产业链中的利润必然要交给更细分的主体。从医药体系的上游制药工业企业来看,以岭药业在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上的发展路径清晰。2014年该公司以岭药堂连锁大药房6家门店在石家庄开业,以岭健康城网上线运行,开展健康电商、官网及全网分销,采用自营+开放模式,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时间,将其建成“中国医药健康领域最大的垂直平台”。在医药商业企业中,上海医药、嘉事堂和一心堂等公司的业务模式为市场所认可。上海医药依托线下各层次零售药店,配合京东的流量导入端口、交易支付和仓储物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打通;而其多年来开展DTP业务,所积累的一定客户以及相关的健康档案,成为发展医药电商业务最佳的“先头部队”。嘉事堂在较早获得医药电商B2C牌照后,开展GPO业务积累了强大的处方药的数据资源;该公司相较其他潜在竞争者的优势在于“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将商业批发+终端配送定位为核心业务的九州通,则通过其B2C平台好药师与春雨医生的战略合作、满足网络医院的电子处方配药、与移动医疗设备端的合作等方式,来从医端导入流量到药上;且该公司药品分销擅长对接小型医疗终端,使得其物流配送体系由B2B转向B2C的难度较小。一心堂则依靠线下门店网络与超过7年的信息化建设在O2O医药电商领域具有一定竞争力。

  医药商业企业虽然与上游生产企业关系较好,因对客户资源有积累且有一定服务能力,物流配送在门店所处区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很难整合其他地区的物流。以一心堂为例,若线下实现连锁药店全国布局,并且对医疗资源的布局更多,未来可能实现电商的全国性布局,并且通过抢占其他药店份额实现业绩实质性的增长。如果触网比较早证明企业具有一定的远见,关键在于能够长久发展,目前医药电商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些商业模式较为突出的医药企业,未来“发声”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持续关注。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20 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