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单品如何做到长寿? 7 上页:第 1 页 持续扩大消费量 当一个品牌已经成为本品类代表的时候,当一个战略单品已经做大的时候,很多企业就有了产品成熟、产品老化、产品衰退的概念,其实,这是最危险的概念。 只要持续地进行消费量的扩大工作,任何一个大单品,即使它的销量再大,它都不会出现产品衰退的情况,更不会出现产品销量停滞的情况。因为,再大的销量,当分母变成中国13亿人口、再变成每个中国人一年的消费量的时候,任何一个大单品所占的份额都是极低的,其增长空间都是还有很大空间的。 通常,扩大消费量的方法,主要有扩大消费频次、扩大单次消费量和拓展消费场所、使用用途等等方法。 扩大消费频次,可以扩大消费规模。比如: 宝洁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推出一系列“今天你洗头了没有?”的广告,提倡人们养成每周洗头4-7次的良好卫生习惯; 一些牙膏品牌,鼓励消费者早上要刷牙,晚上也要刷牙。 扩大单次消费量,可以扩大消费规模。比如: 益达木糖醇在品类教育成功之后,持续传播“餐后一次嚼两粒,两粒在一起才最好”的理念,所以,它的广告创意也是利用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来表达“两粒”的意思; 佳洁士牙膏的广告画面中,广告模特总要挤出盖满牙刷头的牙膏出来,其目的就是教育消费者要扩大单次消费量。 拓展消费场合,也可以扩大消费规模。比如: 王老吉不管是在广告、促销活动还是软性宣传中,都演示更多的饮用场合,诸如餐饮场所、家里、户外、办公室、网吧、酒吧等等。 拓展使用用途,也可以扩大消费规模。比如: 王老吉还结合不同区域或人群的特点,提示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上火”的情况,如沿海湿热、北方吃烤肉、上班族熬夜、吃四川火锅、吃湘菜等等情形下,倡导凉茶的更多使用。 泰昌足浴盆不仅倡导冬天洗脚“暖脚、活血、助睡”,也倡导夏天更要洗脚,宣传足浴盆是四季可用的产品。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扩大消费需求规模,还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扩大品类规模。 当一个品牌已经成为本品类代表并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时候,特别是品类规模已经膨胀到瓶颈阶段的时候,品牌销量的来源,不是主要地来自于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而应是从整个品类的角度,扩大品类的消费规模,以持续地扩大消费规模。比如: 康师傅方便面2010-2030年的目标,就是希望中国年人均消费方便面包数从30包上升到60包; 劲酒在保健酒品类中占有垄断地位,为了扩大保健酒品类规模,劲酒不惜将自己的技术、厂房等资源开放给竞争对手,希望与竞争对手一起成长和做大品类。 总之,不管是扩大品类规模也好,不管是提升消费频次和单次消费量也好,亦或是拓展消费场合与使用用途也好,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进行顾客渗透率、普及率、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掌握价值链关键环节,纵向做透价值链 正如前文“持续强化超越顾客期望的独特价值”中所述,大单品要想长寿,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提供高性价比的价值。既想品质更高、价值更独特,但是价格又不能比对手高,如何实现? 实现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就是大单品要追求盈利最大、成本最低、运营最佳、投资效益最好,要完成这四个“最”,就需要进行价值链效益最优化工程。 投资效益最好,包含了原料、工厂布局、技术研发,等等。运营效率最佳,则包含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客户服务、库存运输等等。产品成本最低,则包含配件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等等的最大化降低。盈利的最大化,包含市场份额、利润结构、费用成本等等。 第二,就是掌握价值链关键环节。 电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主要集中在芯片和基础平台软件两个方面。Intel公司与微软公司靠着自己的知识垄断、技术垄断和资本垄断优势,分别掌控了核心零部件和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领域,几乎占到了整个产业链利润的50%以上。 微软在新产品推出的时候,往往采用较低的价格提供捆绑系列软件,而不是象以前一样对每一个应用软件单独定价;而且,微软软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卖得越多,利润就越多。微软之所以采用这种低价定位,是立足于其基于建立标准的战略控制手段的,如果微软通过低价建立行业领先地位,它就可以建立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标准,一旦建立了标准,其他竞争对手就难以跟微软竞争,也难以模仿和跟进。 可口可乐,可谓是百年如一日地持续投资于掌握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典型:装瓶厂模式、101深度分销模式、产品渗透模式(从享誉业界的3A到3P,3A——买得到、乐得买、买得起;3P——无处不在、心中首选、物有所值),等等,都是可口可乐的首创。 可口可乐最显而易见的顾客是消费者,但是,可口可乐还发现,装瓶商是可口可乐浓缩液的实际购买者,并且控制着可乐饮料的供应,所以,可口可乐创造性地把装瓶商也作为关键客户,并进行了组织上的变革,建立了可口可乐的低成本销售系统。 可口可乐于2008年展开对中国最大果汁企业汇源的收购,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控制果汁产业链。众所周知,可口可乐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它一直致力于对产业链的控制。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7年,汇源在国内100%果汁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处于明显领先地位。而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0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果蔬汁市场的占有率为9.7%。 这次,如果收购汇源成功,可口可乐将主导中国果汁市场,并对行业进行重塑,将果汁饮料行业游戏规则建立起来,控制行业价格,成为市场最大的赢家。 美国派拉蒙农场是全球最大的开心果原料供应商,将全球70%的优质开心果尽收门下,它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开心果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 它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开心果的市场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以及对开心果定价的权力。 持续耕耘品牌附加价值 当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我们要超越产品进行营销;当营销同质化的时代,我们要超越营销,打造品牌;当品牌内容和传播都同质化的时代,我们要超越品牌,赋予品牌以意义。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就全力打造一种“第三空间”的生活方式。 星巴克的前身原本是美国西雅图的一个小咖啡零售商,这个店卖咖啡机和烘焙得发黑的咖啡豆,人们拿回家自己研磨煮制。但经过星巴克方法煮制的咖啡非常浓烈,它的开创者——杰瑞•鲍德温、戈登•鲍克和塞伍•西吉尔这三个人都喜欢音乐、写作、美食、酿酒,他们都有着浓浓的艺术家气质,他们创办星巴克,是想保持最纯正的、本质的咖啡,所以他们不想把星巴克做大,直到1981年还只有四家店。 从产品上讲,星巴克代表的不仅是优质咖啡,而且代表着创办者们陶醉其中的烘焙至黑的深加工法。 后来,星巴克的发扬光大者——舒尔茨发现了意大利咖啡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意大利咖啡代表真正的咖啡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纽带关系,把喜欢咖啡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不一定非得在家里做和喝,他们在这儿也可以磨咖啡、蒸煮咖啡、喝咖啡,一起聊天。意大利人懂得人际关系可以用咖啡来联结,这是社会生活的一方面。 老星巴克忽略了这一点,过于小众和自闭,只是像杂货铺那样向顾客出售一袋袋咖啡豆产品,以供他们居家消费。这离咖啡的精神和灵魂还差了一大截。 1987年,舒尔茨买下了星巴克,于是展开了“将意式咖啡移植到美国的创意”的生意模式,在老星巴克优质的咖啡产品上,灌输意大利的咖啡生活方式,并倡导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机制改变美国人喝咖啡的方式。 他为星巴克赋予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浪漫情怀,也给予了人们一种与咖啡同样有吸引力的氛围,那是一种“第三空间”:在这里可以品尝浪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来星巴克店里小憩片刻,只要叫上一杯咖啡,你就能享受到异国情调,为平凡的生活增添几许浪漫;同时,星巴克店铺还是一个绿洲,向你提供片刻的宁静,把你的思绪引向自身,你可以从百事缠身、精疲力竭的状态中暂时得以解脱。 也就是说,星巴克这个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为你找到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为所有人的心灵提供栖所,同时也让许许多多的心灵通向幸福和高尚。 这样的品牌精神,正是来源于舒尔茨洞察了现代消费者的精神渴望。在当代,人们已经处于失去人际交流的危险之中,人们需要有一处不受骚扰的聚会地点,一个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那是一种心灵的栖所。星巴克正是依靠它的咖啡产品、空间氛围和店铺服务,为所有当代人提供了这种超越于产品之上的精神意义,所以,它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1992年6月,星巴克在纳斯达克上市;2003年2月,《财富》杂志评选全美最受赞赏的公司,星巴克名列第9;2004年星巴克营业额达到40亿美元,早已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咖啡加工商和咖啡邮购商;至今,星巴克所倡导的咖啡精神,已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持续进行危机预防 对于战略大单品的危机预防而言,其危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其一,是产品技术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产业结构随之发生质变,最终会影响到产品。比如: 柯达在面对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相机的革命性改变的时候,未能及时应对,导致破产; 诺基亚本来是手机领域的领导者,但是,在面对手机智能化的技术革命的时候,落后几步,导致陷入困境。 其二,是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导致商业模式必须随之改变,如果不改,就会对产品造成危机。比如: 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很多实体书店面临倒闭的风险; 家电品牌面对苏宁、国美的挤压,如果处理不好与零售渠道的关系,其对产品销量的影响将极为巨大。 其三,是竞争环境的恶化,导致产品的危机。比如: 三聚氰胺事件后,对中国乳品行业以及奶粉行业的冲击; 地沟油事件后,对餐饮行业的影响,等等。 其四,行业出现破坏性创新,影响到产品。比如: 山寨机的出现,对中国国产手机如联想、TCL的影响,就是致命性的。 总之,大单品要长寿,品牌要做百年品牌,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危机,有的危机是短暂的,有的危机是长远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因此,为了保证产品的长寿,企业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每年研究行业趋势,关注消费结构的变化,随时处理危机。 比如,中华香烟就有一个机制,每一年,中华香烟都要组织专人,并邀请外部的市场调查公司与咨询公司,对中华品牌进行体检和诊断,防止品牌出现危机。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489452684@q.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