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互联网下半场,商业模式进化的4个阶段 7 上页:第 1 页 从罗辑思维趟过的那些坑看社群的演化路径 罗辑思维在2014、2015年的时候,恰逢互联网思维肆虐的时候,作为互联网思维的代表罗胖,在微信号上聚集了上百万粉丝。不过这跟农村那些耍杂技卖艺的一个道理,敲锣打鼓把人吸引过来后,目的是什么?看完杂技后能掏钱打赏或者买狗皮膏药。所以罗胖也不例外自然就想到卖大米、卖月饼、卖茶叶。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本质上依然是卖货逻辑,主要是因为当时他也没想清楚,到底怎么赚钱?后来据罗胖称经过高人指点,才真正让罗辑思维的模式发生了本质性转变,这个高人就是宽带资本的田溯宁先生,田溯宁教给罗胖一个词“运营商”。罗胖受其启发诞生了“得到”平台。过去的罗辑思维基本上相当于是罗胖的个人演唱会,靠罗胖一个人在那嘚啵嘚,缺陷是再大牌的明星也有人不喜欢,也有听腻的时候。自从有了“得到”平台后罗辑思维就从个人演唱会升级为春晚,晚会上有演小品的,有唱歌的,有表演舞蹈的,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这里要注意目标人群价值取向要基本一致,且产品组合相互之间能形成合力。众多知识网红极大的提高了“得到”的平台吸附力,而平台反过来赋予每个网红更大的势能。但这里的难点是好内容的持续性和利益分配决定了平台生命力。 回顾罗辑思维的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如果当初罗胖就想明白社群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平台的话,我相信他是断然不会干那些卖大米、卖月饼的污事。但当我们环顾四周时,却发现很多社群还在走罗胖的老路,停留在自说自唱的阶段靠卖货为生。因此,在更寒冷的2017年,如果不能抱团形成社群联盟或升级为平台的话,社群的解体之声将绵延不绝。 用平台思维做社群,用社群思维做产品,用产品思维做内容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平台的社群不是好社群。用未来定义现在,才有可能走向未来。那么社群的未来在哪里?自然是围绕这一群人这一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展开,像无印良品一样凭借一种简洁、朴素的生活主张满足了一类人的日常需求。无印良品社长松崎晓称:“我们是一家提供全方位生活方式的公司。”这种商业思维将倒逼整个商业走向平台化\生态化。无疑,社群让商业模式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不同的社群如何在更大的平台上进化出新物种不仅是衡量社群运营的标准,也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未来所向。 目前社群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粗略的分为四类,如何拉新、如何转化、如何留存、如何变现。归根结底社群运营的最大的困局就一个,赢利压力。如果从社群的角度来看,赢利很大程度是靠卖产品。但如果从平台的视角看产品是连接用户的吸附器而不是赚钱的工具,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前端产品是入口,功能就是吸聚海量粉丝。微信的商业化现在来看依然不理想,但没有人否认微信的商业价值,因为人们看重的不是微信作为产品赢利而是作为平台的商业价值。所以对于微信而言考验其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怎么能牢牢的锁定平台上8亿多用户。同理对于社群而言,比起卖了多少货,更重要的是聚集了多少志同道合的铁粉。那么平台怎么赚钱?通常而言平台的赢利不是来自用户,很有可能是来自第三方的提成或其他衍生服务。比如微信平台上的第三方服务商大众点评、58到家等,包括衍生出来的微信红包等。用社群思维做产品,就是从用户的角度看产品,这群人身上有哪些想要传达的特质,产品的人格化特征可否充分满足他们标榜自我的渴望,如何通过产品、互动让这群人跨越时空的阻隔,实现深度连接(社交)。用产品思维做内容就是用对待产品的态度对待内容制作,现在竞争如此激烈,产品不极致,根本无法进入用户的心智,所以为了极致的产品体验,产品经理不仅要懂人性还要反复打磨产品,同样被广泛转发的内容也离不开精雕细琢,内容能否直击痛点、引发受众的共鸣,能否带给受众便捷、轻松、愉悦的体验。 作者:卢彦,社群+生态圈研究员,出版有《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等多部互联网转型畅销书,个人微信:no1luyan2015。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