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经营管理 >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统一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统一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7-03-28, 作者: 东堂策, 访问人数: 2049


  儒家篇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伟大时代,亦为管理学思想进化的巅峰时段。当今世界,一年或可创造一千项科学新技术,但一千年却未必能产生一种管理新思想。思想,是人类对事物认知而形成的观念组合,管理对象是人,管理思想就是人类认识自身而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组合。然而,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人类或可深入太空认识浩瀚的宇宙,但当今世界70亿人中,有谁能真正认清自己?如果连自己都认不清楚,何以认清别人?何以认清人类?何以认清管理?这也是一千年未必能产生一种管理新思想的根本原因。

  话虽如此,但有个现象很有趣:书店里,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书籍并不多,且此类书籍无论有多少版本,内容大体一致,原理就那几个原理,定律就那几个定律。与之相反的却是管理学书籍,一书一作者,一书一观点,张三有其认识,李四有其想法,王五有其逻辑,看管理学书籍似如骑马看风景——处处有新意,管理学书籍的撰著发行犹同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没完没了。从此角度讲,一年貌似可以产生一千种管理新思想。其实,此种“新”思想早已囊括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

  例如,企业常把塑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力求通过文化促进人员勤奋工作,此等“新”思想或可称之“文化治理”思想。殊不知,“文化治理”思想在中国From EMKT.com.cn早已延续上千年。号尊“元圣”的西周能臣姬旦(俗称周公),其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整理改造成中国第一部系统化的治国典章《周礼》。《周礼》是儒家的煌煌大典,但《周礼》不是礼,而是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法治来生成周朝社会特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此即儒家所说的“礼”。塑造企业文化无外是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习惯、强化某种自觉,此与儒“礼”别无他异,故而企业“文化治理”思想与儒家“礼治”思想无本质性区别。儒家创始人孔丘年迈时叹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丘很膜拜周公,所以一直主张恢复周礼,却终不可得,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周朝的“礼”是通过法治生成的,而孔丘主张的做法却不是法治,而是教化。国有成语“约定俗成”,这是周公“礼治”的核心方法,也就是通过法治生成礼,而孔丘则是倡导利用教化来生成“礼”,两者有本质性差异。时下,拉横幅、贴标语、制展板、做橱窗、办内刊、背理念、喊口号、搞活动等是诸多企业实施“文化治理”的基本方法,但本质亦是类似孔丘主张的教化,只是手法是较为隐秘的环境教化、氛围教化。

  孔丘试图通过教化实施“文化治理”的思想虽在中国延续千年,亦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却没有得到完全实践,也没有促成哪个王朝的强大,故其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相反,周公“约定俗成”的“文化治理”思想却让周朝存世近800年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有人或驳:东周(春秋战国)纷乱500多年,周室名存实亡,怎能证明其成功?周室的确名存实亡500多年,其间群雄并起,却无人敢灭周室,其因何在?再者,各路诸侯内心藐视周室,面上却无人不敬周室,其因又何在?再者,无周室策封,实力再强者亦不敢自封为公,其因又何在?其因很简单:东周虽乱,但社会伦理纲常却不乱,社会伦理纲常不乱皆因其已深入人心骨髓,故《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探寻事物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谈文化治理必先弄清文化的本质。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文化应当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饮食、艺术、建筑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物质文化通过物质形式来表现,比如京剧通过人的衣装、肢体、声音等进行表现;精神文化则是通过人群的行为习惯来表现,比如,人人都有孝敬父母的习惯,“孝”便是该群体的文化。“文化治理”的“文化”泛指精神文化,本质是群体的某一行为习惯。比如,所有员工均有自觉进行工作创新的习惯,创新便是该企业的文化。或可说:一个人的习惯叫性格,十个人的习惯叫风气,所有人的习惯就叫文化。所有人的习惯通常称之风俗、习俗、民俗。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习惯,文化就一“俗”字。文化如何产生?通过教育(教化)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习惯,但要培养所有人的习惯,要在人群中形成一种持久的风俗,通过教育会有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要培养所有人的持久习惯,要在群体中形成一种持久风俗、培植一种牢固文化,就须借鉴周公“约定俗成”的做法。也就是说,只有把法规制度确立起来并严格执行,才有可能让所有人保持长久的习惯,才有可能在群体中培植出牢固的文化,否则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故古人云:“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同时,要改变所有人的习惯、要改变群体的文化,亦须把法制确立起来,故商鞅有云:“制度时,则国俗可化”。

  从以上论述可得一结论:文化是法治的产物。例如,古代中国,孝敬父母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原因就是“不孝”被纳入十恶不赦之罪,有罪就得罚;同时,汉朝设有“举孝廉”制度,孝顺父母成为步入仕途的资本,进而促使“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相反,时下社会,不孝父母不会坐牢,孝顺父母不会做官,故使孝道于我等渐行渐远。

  综上所论:儒家“礼治”思想就是“文化治理”思想,文化是法治的产物,故而法治是“礼治”的基础。儒家“礼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其推行“礼治”的方法是教化,而不是法治。

  话说“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东周是中国圣贤辈出的时代,管仲、老子、孔子、墨子、鬼谷子、荀子、孟子、庄子以及孙武、孙膑、吴起、商鞅、李斯、韩非等皆出自东周。东周圣贤辈出或是世道太乱之故,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乏乱世之时,为何耳熟能详的顶级人物多出自东周?其因很简单:在社会伦理纲常深入人心骨髓的东周,若是有人怀疑其伦理纲常的正确性,就会引发思想上的大解放,结果必会催生顶级人物,此理如同弹簧压得越紧弹得越高。中国历史上经有两次思想大解放,一为东周时期,二为民国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东周时期是人们冲破奴隶社会的思想牢笼,民国初年是人们冲破封建社会的思想牢笼。人们每次冲破旧的思想牢笼后,思想便会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什么思想都可能产生。此如老虎挣脱牢笼后,其或跑到市井,或逃往深山,或窜进林子,此亦是东周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盛景的原因,墨家即为其中的闪亮之星。

  墨家篇

  墨翟,俗尊墨子,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其所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极大。中国古代农民身处社会最底层,无论内忧或外患,遭受苦难最深的永远是农民。此种苦难决定了农民阶层的心声永远是期盼天下太平,而在农民阶层看来,天下太平无外于人人相亲相爱,此即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兼爱”思想的实践要求是:上不压下、大不欺小、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贵不轻贱、富不嫌贫,等等。因为墨家学说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故与儒家学说并列成为东周显赫一时的学说,简称“显学”,其时学者身份“非儒即墨”。

  墨家“兼爱”思想是一种没有差别、一视同仁的博爱思想,其虽美好,却要面对一种无法挣脱的现实困境。例如,邪恶的张三欺凌善良的李四时,墨家定会上前劝说,如若张三不予理睬,怎么办?教训张三会违背“兼爱”思想,坐看李四受欺亦会违背“兼爱”思想,此即墨家无法挣脱的现实困境。墨家“兼爱”思想因符合农民阶层利益被推崇,却因无法突破现实困境而逐渐谈出大众视野,终使墨家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一般,闪耀即逝。在困境挣扎中,墨家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一,墨家是农民阶层代表,农民是在征服自然中求生存的群体,当“兼爱”思想遭遇现实困境后,部分墨者便把精力转移到研究自然科学和劳动技术上,从此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其二,在“要不要教训张三”的问题上,部分墨者把“兼爱”思想演化成“义”而果断教训张三一番,从此走上锄强扶弱的江湖游侠路,但锄强扶弱必会动用私刑,故使部分墨家分支逐渐演变成黑社会组织甚至恐怖组织。

  墨家一视同仁的“兼爱”思想虽因现实困境而急速流产,但在视奴隶生命如草芥的东周社会,其爱的思想可谓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最大进步,其博爱的光辉亦将永远照亮人类文明进程。有人或问:墨家思想如此善美,何以困之其境、戛然而止?其实,这是墨家的阶级局限性所致。如前所言,墨家为农民阶层代表,农民阶层身处社会最底层,得到的利益分配非常少,农民为求生存必会十分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否则原本艰难的处境会更加艰难而影响生存。简单来说,农民个体的特性就是只能顾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否则没法活。农民个体只顾自己、只顾眼前的特性表现为群体特性时,就是利益均沾的平均主义,此即墨家“兼爱”思想的起源。“兼爱”是一视同仁的“平均的爱”,当“平均的爱”遭遇“公平的爱”时,墨家就会在“邪恶的张三欺凌善良的李四”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两难境地自然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劝阻不了张三就拂袖回家研究种地去,二是劝阻不了张三就行侠仗义将其暴揍一番,而这两个结果都无法让墨者再继续坚守其信仰,结局只能是分崩离析、瞬间消失。墨家平均的爱是一种个体小爱,而非群体大爱。

  时下,无论社会管理领域还是企业管理领域,人性化管理虽是倍受追捧的管理“新”概念,但其灵魂却是墨家“爱”的一脉相承,形体是墨家“善”的衣钵相传。就此而论,人性化管理绝非新事物。然而,诸多管理者在人性化管理中常步墨家个体小爱之后尘。比如,有的企业在薪酬体系中设有工龄工资,目的虽是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但体现出来的却是对老员工的人性关爱。然而,在同工同劳情况下,对老员工的人性关爱却是对新员工的隐形伤害。有人或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新员工的工龄足够长也能受此待遇。此逻辑貌似在理,但若取消工龄工资,新员工虽不会因此得利,却会非常高兴,高兴的原因是什么?无外于伤害停止。所以,工龄工资是对老员工的一种小爱,这种小爱却是对新员工的人为伤害,既有人为伤害就谈不上真正的人性化管理。有人或说:取消工龄工资,新员工虽高兴,但对老员工却是一种伤害。其实不然,老员工虽受伤害,却非人为施加的伤害,而是老员工“不劳而获”心理的自伤。老员工在企业工作期间,其有选择离开的自由,留下来是出于个人自愿,现若以其“自愿”来索取好处费,犹似女人自愿嫁给男人三十年后向其讨要“服务费”一样,伦理上说不过去。再者,老员工虽为企业贡献多年,却非无偿贡献,其贡献一年就有一年的回报,贡献十年就有十年的回报,从市场角度讲,两者互不亏欠。

  管理者或许会在感情上感觉亏欠老员工,但感情归感情,却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就不是人性化管理,而是人情化管理。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对整个群体的大爱,而非对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小爱。小爱讲的是什么?小爱讲的是感情;大爱讲的是什么?大爱讲的是公平。公平是什么?公平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公平是对群体所有成员的大仁、大义和大爱,公平是群体所有成员望眼欲穿的最大期盼,公平是下属誓死追随的要诀。中国墨家“兼爱”因是感情小爱而非公平大爱,此即注定了其最后的宿命。再者,话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人心根本又是什么?人心根本,公平而已。纵观古今,孰能举出“公平灭、人心在”的例子?故王夫之有云:“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公平既为大爱,如何维持公平呢?此处重拾以前讲过的例子:体硕健壮的张三与弱不禁风的李四擂台比武,纵使张三必胜无疑,但若裁判未经二人切磋就直接判定张三胜出,李四必认为不公。再如,选人用人中,王五因杰贯古今而被直接启用,其虽合乎唯才是举主张,但众人会服气吗?肯定有人不服,不服就是因为不公。我等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真正的公平不是结果的公平,而是过程的公平;没有过程的公平,再公平的结果也将被定义为徇私。故而,欲使公平的结果深入人心,首当确保过程公平。何以确保过程公平?管理实践中,过程即规则,规则即法制。法制,公平的基础;法治,公平的关键。法制不立,公平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法治不成,公平就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没有公平,就谈不上大爱,故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也”,商鞅亦曰:“法者,所以爱民也”。再者,以爱为主题的人性化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以何为本呢?商鞅曰:“民本,法也”,以人为本就是以法为本。

  综上所论,欲成墨家之爱,必求公平之理;欲求公平之理,必求法治之成。法治看似无情而有违墨家“爱”的倡议,殊不知,法治虽无情,却是无情的大爱。情是爱的边缘,无情即无边,无边之爱即大爱无疆。有情无爱,有爱无情,此即道家“有无相生”之理。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