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去跪舔年轻人,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7 上页:第 1 页 老苗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过(《少侠,放过我们这些老家伙吧,我们真的不需要骚浪贱》),我们看一个时代的消费群体,比如80后、90后或者以后的00后、10后,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是看人的共性,看人性的相通之处,拿他们当“人”看,人性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他们那里照样有。这是最主要的和最本质的。 第二是看年龄共性。比如年轻人的叛逆、在追求表现自我上有些极端、激素水平高容易冲动、意气用事。这是每个年代的人在年轻时候的共性,但表现形式会不同,文革时候可能表现为“红卫兵”,八九十年代,男生表现为激烈对抗的体育运动或者打群架,女孩子表现为“文青”,而现在可能用二次元、cos来表示。以前追金庸剧、琼瑶剧,现在是韩剧偶像剧而已。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 最后的结果是这部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失,最后回归传统。就像现在的孩子不用微信,是因为他们的熟人关系少,当他们长大,还是会采用类似微信的熟人化社交工具。而不是等他们长大就会淘汰微信。 第三才是不同时代赋予不同成长阶段的人一些人群特征。这也很重要,但并不主流。所谓90后、00后,跟50、60、70后的最大差异,一个是在物质富足、社会分层下,在自由主义和平民主义理念下(较多元)长大,一个是在物质短缺、社会扁平下,集体主义和精英主义理念下(较单一)长大。而80后是个过渡阶段。 如果你通过人的共性、年龄共性、时代特征、外部环境,四个维度来分析不同时代的人,你会发现没有那个时代的人就是天纵奇才或者洪水猛兽,没必要刻意追捧和讨好。
通常是上一代看下一代不顺眼,为什么这波年轻人格外受宠呢?“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还真有些门道。 首先是时代话语权的问题,80后刚出道时,就已经体现出特立独行、追求个人主义的特征了,当时是被踩的够呛。那个年代,也就是2000年之后,互联网刚刚兴起,社会的话语权,多掌握在60、70后手里,上一代人对这些叛逆者、挑战者报以了相当的不友善。 记得韩寒那时候在央视做访谈节目,被穷追猛打般的围攻,惨不忍睹,现在看来却颇为滑稽。 现在90后开始出道,而社会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那一批人手里,90后的父母多数60后,还有部分70后,看着自己孩子长大,对他们这个群体的成长有更多理解。因此当他们走上社会,就迎来了更多宽容、理解和支持。 所以80后是相对比较悲催的,出道时候被踩,现在网上跟90后互怼的也多是80后。 其次是媒体和投资人的导向问题。自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了以后,90后创业被推上神坛,被贴上了创业榜样的标签。这符合老苗说的“值得做容易做”的“二值原理”,其逻辑是,你看,连十八九岁小伙子小姑娘都创业成功了,你居然还在打工?你能坐得住吗?你居然不焦虑吗?你对得起自己吗?这跟《清洁工创业成功月入百万》,《农民工返乡的千万富翁之路》采用了一样的逻辑,只不过看上去更高明,更有迷惑性而已。 在媒体和投资人包装“90后创业”概念的推波助澜下,90后被贴上了更多正向标签。 第三,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鲜事物。技术上的VR、大数据、云计算,文化上的各种网络流行词、新游戏、B站、二次元等等,让人迎接不暇。 毫无疑问,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年轻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让很多人由此产生了压力和焦虑,并把这种对新事物的无力感,转移到对年轻人的追捧和讨好上了。就像一个小孩子,哪怕只是教会或者演示给爷爷奶奶,如何使用微信如何发表情如何斗图,就能被认为很厉害。 第四,很多传统企业误把自己品牌的老化,归结到了年轻人不接受。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某休闲食品老板,先后几次到我这边讲述自己产品及品牌升级的问题,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目前的品牌形象及理念,7080后的人是认可的,只是90后们觉得太老了,所以品牌出现了老化问题。 而实际上,他们品牌形象呈现的是90年代的风格,别说90后觉得老,老苗都觉得它老。 对于“年轻化”的判断,其实不同年纪的人判断标准不会差别太大,但不同时代却十分悬殊。比如火爆网络的“吐槽大会”,年轻人觉得它年轻,跟自己有共鸣,年长的人照样觉得它年轻。而如果你最喜欢的歌是“菊花台”,不光90后们觉得这是叔叔辈们唱的歌,连我这种“老年人”也不会觉得你有多年轻,虽然周杰伦一度是年轻人的集体图腾。 年轻化是时代感的共鸣,而不是对年轻人的讨好。
在这个成年人出于各种目的和想法,假意或者被迫逢迎年轻人的时代,你需要做的首先是要定力。 无论从消费力、市场容量、还是前景上看,我们都有更多选择,不一定都凑热闹跟年轻人一起玩,做自己是做好的选择。 即便一定要面对年轻人,刻意讨好,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体验。 有次跟某一面之缘的人聊天,大概对方觉得我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不想冷场,就问我喜欢看什么书,我说看营销From EMKT.com.cn类管理类的书,其次就是相关的行为学、心理学。对方听到心理学很兴奋,然后就跟我聊弗洛伊德、荣格什么的,我尴尬的直冒冷汗。听得出对方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并不了解,而我对精神分析法这种类似“星座”的心理学也非常不感冒。 于是,聊天在一片“呵呵”中进行,直到结束。 而现在大部分品牌在与年轻人沟通中,都是采用网络化的“蠢呆萌”或者“骚浪贱”方式,看得让人尴尬癌反复发作。 心理学家陈默教授曾经对90后群体做过一次深入的解析,得出五点结论,列位看官可以记一下,可能胜过读100份“XX后消费趋势报告”: 1、 对话语权要求较高 2、 情感负担重 3、 知识面广阔 4、 现实感弱 5、 尊重个体的自由主义呈现前所未有的的认同。 缺乏集体感依托,又有着前所未有的情感负担,这代年轻人可能比任何时代更加需要心灵寄托。如果你的品牌能够彰显强大的自信、能够给他们引导,比刻意讨好他们要有效的多,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放松、别端着,去聆听他们即可。 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年轻化是时代感的共鸣,而不是对年轻人的讨好。 延伸阅读:《少侠,放过我们这些老家伙吧,我们真的不需要骚浪贱》 苗庆显简介 上海益合营销机构首席顾问 品牌及营销专家 专业自媒体人,电子邮件>>: 953358468@q.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