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能源车:品牌灵魂缺失成虚架子 国内把电池车改名为“新能源车”让我觉得很搞笑,因为电动车最早诞生于1881年,由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发明;1884年法国电气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维推出了第一辆能够正常运转的电动汽车,这应该算是世界上第一台纯电动车,比由德国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于1885年研制出来的世界第一辆燃油汽车早一年多,只是由于燃油车全球普及,而电动车由于电池性能的局限而被淘汰了,直到2003年特斯拉诞生。 当然,美其名曰为“新能源”是企业为了呼应政府的相关补贴政策,同时也为了让消费者感觉上更高大上而已,就像如今在电动车上安装自动驾驶软件和更多的互联网神器,从而冠上了“智能”的帽子,看上去很高科技,但实际上,它还是100多年前的代步工具,既没有把时速提高到300公里以上,也未能实现100%的车内人员安全,更没有诞生将车身折叠而便于随身携带的高科技。 好了,不纠结于它的品类名称了,为了方便,我还是称呼它为电池车,因为没有电池,它就是一堆废铁。最近关注电池车,是因为一个项目的影响,一家实力强大的汽车集团找到我,希望我能为该公司的一款智能电车提供品牌层面的创新策划,这才让我以一个策划人的身份,开始全面关注电池车行业,而我关注的自然不是技术,而是品牌。 国内知名度比较高的便是比亚迪和上汽、广汽和北汽等几个汽车巨头,除此以外就是电池车新势力的蔚来、小鹏和理想。要研究电池车品牌,自然要从品牌名称开始。比亚迪,来源于英文“Build Your Dreams”,意为“建立你的梦想”,logo直接用BYD三个字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BYD”三个字母就能联想到“梦想”,至少我不能,显然,这个名字也是创始人的一厢情愿。 比亚迪的品牌定位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作为一家国内最早目前规模也是最大的电池车制造企业,这一定位自然能够对应其身份,但遗憾的是,它还是流于“我是谁?我有什么能耐?”的老土式自我定位陷阱;埃安,是广汽集团的,与比亚迪一样,名称本身无法传递丰富和准确的信息,品牌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又是一个“我是谁?我有什么能耐?”式的定位。 深蓝,是长安汽车集团的电池车品牌,它品牌定位为“全场景智慧出行引领者”;蔚来就是“未来”,品牌定位“高端电动汽车”;理想就是李想,品牌定位是“豪华电动车”;小鹏的品牌定位是“未来出行探索者”李想和小鹏都把自己的名字用于品牌了……总之,这些标榜为“新能源”车的电池车品牌名称和定位,全都陷入在传统的自我夸耀式定位陷阱,丝毫没有创造性智慧闪光。 华为问界品牌,是由华为品牌携带而出,广告中都是两个品牌名称一起出现,这是华为在为问界这个品牌背书。问界?是问题的世界?还是问题的边界?或者是疑问的界限?官方解释是:问界就是通过不断的提问、探索去打破现有的边界,链接更广阔的世界;它的定位语是“行无界,智千里”,丝毫打动不了人。 在所有电池车的品牌名称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北汽集团的“极狐”,极,就是极端极点,狐,则为狐狸,一种智慧灵动性动物,也就是说,“极狐”这个品牌名称是国内全部电池车品牌名称中,最具有品牌形象性和性能感知性及汽车联想性的品牌名称,可惜,它的品牌定位同样落入俗套:“追求极致性能与创新设计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定位语超过了20个文字! 一个产品,其技术和品质乃至优秀的体验感,都是产品必须具备的基础,严格来说是不值得炫耀的,就像奔驰的“老板座驾”和宝马的“驾驶乐趣”,以及沃尔沃的“安全”,都只是品牌的不同定位和努力方向,供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选择。而车与其它消费品不同,因为买车的人,除了解决出行问题之外,还有更强烈的精神需求,这就是“面子”,也是人性中非常重要的被认同被羡慕被尊重的需求。 倒推回去10年,国产车依然只是低端的代名词,但凡经济上宽裕的人,要买车基本也只是在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中选择,这不光是考量车的品质,更是品牌所带来的面子(他人的眼光)即精神的满足感,就像早期的手机品牌一样,但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手机和汽车的技术力量已经不输于国外了,产品的性价比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项。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