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式管理的超越与被超越 7 上页:精益生产与改善(1) 精益生产可能是日本式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它在丰田汽车公司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丰田制造系统,丰田是50年代最早尝试精益生产的公司。精益生产基于这样的假设:时间的浪费是由不得不修复次品导致的,而资源的浪费则是由保留非必需的巨大存货引起的。精益生产的精华在于:其一,只生产所需的东西——适时生产而不是生产大量产品以防万一;其二,把每个人都变成质量检查员,有责任随时纠正错误;其三,按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流向看待公司,而不是把产品和生产过程孤立起来,由需求拉动生产,也就是按单制造。 某种意义上,精益生产应归功于戴明。战后,美国管理学者戴明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质量控制”的讲座,他和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在日本传播质量“福音”,他对日本工业乃至世界工业有着其他管理理论学家望尘莫及的影响力。戴明把他的质量观点浓缩到著名的“14点”中,其中第一点是“建立坚定不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目标”,他把质量问题从工厂的车间转移到每个管理者的桌面上,他将之塑造成一种企业哲学。丰田公司是戴明理论的最佳体现,对此加里·哈默尔说,西方竞争者只是简单地重复丰田公司在过去40年所做的事。甚至有人这样说,如果西方工业早听取戴明的意见、像日本那样广泛运用他的方法,战后的工业历史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1980年,在名为“如果日本行,那我们为什么不行?”的电视节目中,年届80的戴明才被美国企业界重新发现。其后,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不断更迭的西方管理流行时尚最新的一种。美国公司也像日本人一样“视质量为组织的头等大事”,仿效1951年日本设立的“戴明品质奖”,美国也设立了布尔德里奇Baldridge国家品质奖。之后,在这一点上美国公司迅速赶上并超过日本,譬如摩托罗拉创造了著名的“六西格玛”,并把质量标准提得更高。 连续改进或改善(kaizen)是日本式管理的另一特点。改善的关键是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发现它们。大前研一也强调利用持续改进开发新产品的日本方式,日本企业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推出新型号、各种产品快速更替。对他来说,创新的挑战是渐进的。持续改进的观点与精益生产非常契合,灵活、弹性的生产线使日本企业能很容易适应产品型号的快速变动,将创新包括进去。 精益生产和改善在整个80年代大行其道,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中推崇着与日本式管理非常类似的观点——“管理者的成功源于将寻常的事情做得不寻常地好。” 日本企业在精益生产和连续改进上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它们现在几乎变成劣势。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本企业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精益,甚至到了无法变得更好的境地。虽然日本企业能持续地改进原有产品,使其更为智能、易用,但它在开发具有产业变革潜力的产品上却乏善可陈。所有的日本车看起来越来越相像,但是人们需要的是更简单、更为大胆的设计。用波特的话来说,“用残酷无情和思维单一的努力来争取最佳生产会导致竞争趋同……当竞争对手们在质量提高、时间循环或供应商等方面相互模仿时,竞争变成了沿着同一条道路的没有赢家的赛跑。”而相反地,通过与日本企业创建合资企业,西方企业早已掌握了精益生产的秘密,它们在其他方面譬如创新、战略方面的优势则凸显出来。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