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模化”的脆弱 7 上页:第 1 页 年初长虹在媒体宣传中说:“中国西部最大的空调研发、生产基地已在长虹建成,长虹已经形成年产280万套各型空调的生产能力,加上并购中山三荣后的空调能力,长虹空调已直逼国内空调第一集团军的地位。” 这样的宣传我已经不只一次见到了。自从2001年借背投彩电而抢得市场先机后,长虹的营销传播可谓风起云涌,全方位的媒体宣传覆盖了大江南北。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发布一次“销售业绩”,又卖出了多少台,市场占有率达到空前的百分之多少,按此速度,未来长虹又将如何等等。倪润峰甚至公开宣布,长虹将加快向“世界彩电大王”进军的步伐。他乐观地表示,2002年,长虹的彩电产量将达到1100万台;2003年,要达到1700万台,远超过索尼和三星的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巨头。 在这些宣传中,长虹对于规模化生产的极端重视,可见一斑。但我却越来越觉得,长虹就好像是一个超大型的车间,只要找到一些好的技术,就立刻把它们规模化生产。长虹可能认为,只要规模上得去,价格就可以降低,再加上国家的支持,不愁产品销不出去,规模达不到世界第一。 这使我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我知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在将近100年前,就是这样落败的。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设计的新型汽车—T型车,可以说是当时划时代的产品,它是介于有篷车和敞篷车之间的一种造型。从产品的新颖程度来讲,T型车之于当时的汽车市场,要比现在长虹背投之于彩电市场的影响力大多了。为了降低成本、低价占领市场,福特开始大规模地只生产T型车,并开展了强大的营销传播和推广活动,其声势和对美国市场的影响绝不亚于现在的长虹。福特把T型车的价格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825美元,从而使得福特成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到1914年,福特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此时,福特公司自上到下形成的共识就是:“我的产品是最好的,只要大规模生产,不断降低成本,市场就是我的。”然而,由于执迷于规模化生产以及产品缺乏个性化设计等原因,使福特最终失去了大好江山。1927年,福特终于败在了更具个性化设计和创新精神的市场后来者面前,而这一败,几乎使福特错过了一个时代。 如果今天的长虹仍然漠视消费者的感受,盲目追求低成本、高产量,那么它很可能会重蹈福特的覆辙。抱着这样的理念,即使它公司的名称后面再加些“集团”、“国际”的词汇,总经理的称呼改为比较时髦的“CEO”之名,它和十年前的工厂也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这样一个“世界第一”既不能维持长久,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实行“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方式时,长虹空调连外面的壳子都不舍得划清类别生产,薄薄的说明书也不舍得分成几类制作,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些塑料壳、纸张上节约的费用能有多少?而因此给顾客带来的抱怨和不满又有多少?孰重孰轻,不言而喻。我相信长虹空调的这个问题是偶然的,至少不是有意识的,但这不是更可怕吗?这说明了顾客在这个企业眼里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长虹对“规模化”的追求已经摆脱不了其盲目性。 顾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离开了顾客的信任和满意度,一切所谓的知名度、工业产值、股票市值、市场占有率都是虚幻的,不长久的。 作为一个职业的财经记者,我不由得为长虹担心,因为在那些浮华的巨额数字后,在那大规模的生产线后,是掩饰不住的脆弱。 原文发表于《智囊》2002年第十期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