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牛”渴了累了怎么办? 为应对内外交迫,红牛祭出“三大”战略 不久前,新上任的红牛公司执行总裁方伟忠对外宣布,红牛将实行大媒体、大渠道、大终端的发展战略,以实现每年15%的销售增长。业界分析人士认为,红牛在功能饮料市场的份额已达到70%,可谓一家独大,众多小品牌无以匹敌。而此间这一新战略的出台,其实另有隐情,至少有两点不可回避:一是在新兴市场上的前期教育成本太大,二是其它进入品牌新招迭出。 高份额付出高代价 70%的市场份额背后,是近10亿人民币的投入。然而高额投入并没将功能饮料这个新市场煽火,红牛还是一个区域性的品牌,且品牌的影响南北分布不均。这不能不算红牛的一大战略失策。 市场占有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要求进一步提高就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结果可能得不偿失。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企业的最佳市场占有率是50%,而超过这一程度,有时并不一定能带来收益的增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市场占有率才同收益率成正比,一是单位成本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而下降,二是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销售价格的提高大大超过为提高质量所投入的成本。 “红牛”显然是在这方面遇到了挑战。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目前红牛在国内已占据了功能饮料70%的市场份额,但其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谓不菲。据悉,进入的第一年,红牛就付出了2亿多人民币的市场费用,而此后每年的广告投入则为1亿多元人民币,至今红牛总共在中国市场砸入了近10亿元人民币,基本上都是在为培育市场所付出的教育费用。 然而如此巨大的投入却并没有让功能饮料这个新市场全面成熟起来,连红牛自身都还是一个区域性的品牌。这一点,红牛品牌总监朱小明表示,从市场发展状况看,红牛品牌的影响南北分布不均,虽然红牛中国的总部设在北京,但南部市场却发展良好,而在北方市场,则比较薄弱,存在着和高知名度不相符的销售量。有数据表明,2002年红牛在中国实现的约8亿元的销售收入中,其实有近一半是来自广东,其不均衡可见一斑。 1994年,美国营销大师A-达凡尼提出了著名的“超优势竞争”。他认为,未来的竞争策略应该是寻找或创造短暂机会的过程,而不是在产品市场中长期、审慎地规划某个特定行动。为此,他提出了企业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三大策略,其中第一大策略就是学习破坏,即企业动态的目标在于破坏产业的现状,而居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如果想维持现有的优势,就必须主动打破现状,以触发产业进步的灵感。可以说,此前的红牛则正处在了这个关节点上。 ... ...(本文尚未结束)... ... 因各种原因,本站无法在此提供此文全文,请见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