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猫:蹒跚前行 2002年4月18日,上市公司PT双鹿正式更名为PT白猫。在投资了几千万,本以为借壳上市能够成功的愿望破灭过后,事情就像戏剧般的柳暗花明。作为老牌日化国有企业的白猫,终于挤进了资本的殿堂。早在几年前,当年并驾齐驱的同行如全国销量第二的浪奇、浓缩粉挥尽风流的活力28都开始了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但身处上海的白猫,尽管是政府扶持的对象,少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多少显得底气不足。虽然上市的路如此艰辛,这个历史悠久且生存力旺盛的企业总算拿到了进入资本市场的通行证。 值得注意的是,在白猫上市公司里,仅仅只有牙膏这一单一产品,与白猫赖以起家的洗衣粉、洗洁精却毫无关联。 而最让白猫感到焦躁的是,尽管在与外资的对垒中,众多同行纷纷陨落,自己独善其身,但长江前浪推后浪,新一代的日化队伍中,奇强、雕牌、立白的咄咄逼人之势已掩盖了白猫原有的锋芒。实情是,在洗衣粉行业中,白猫早已丧失了它的领袖地位,洗洁精尽管仍遥遥领先,但危机也虎视眈眈的存在着。 走进资本市场的白猫,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1948年,民族企业家赵春咏创立了上海永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白猫的前身。建厂初期,永新公司虽然拥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肥皂生产工场和引进的生产装置,但一开始就面临资金不足、开工困难的境地,虽几经周折,仍然发展困难。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1年,永星公司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请求,以所拥有的生产设备设施和公方的现金,共同出资重组企业,生产肥皂,以及油脂、甘油等日用化工产品。到1955年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永星制皂厂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制皂领域的知名企业。 1958年,根据国家计委要求,永星制皂厂转产投入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开发。在一无技术和资料,二无专门生产装备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在有关科研机构和全体员工的支持下,自力更生、埋头苦干,于翌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包合成洗衣粉,取名“工农牌合成洗衣粉”,填补了中国合成洗涤剂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 此后,一代代员工担负起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领头羊的责任,不断刷新着中国合洗工业的记录,创造了中国合洗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上海”“五洲”“浦江”“美加净” “白猫”等一个个品牌相继诞生。其中,创立于1963年的“白猫牌洗衣粉”,因其品质精湛、技术高超、品牌形象可爱,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文革后直到九十年代初,虽仍处计划经济体制,技术人员和广大员工仍然致力于洗涤剂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上洗厂”成功研制出了“佳美(加酶)洗衣粉”、“白猫洗洁精”、“超浓缩洗衣粉”等产品,开发了三聚磷酸钠、烷基苯等生产装置,达到年产合成洗涤剂7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左右,职工1500人的大型(二类)企业规模。 然而,上洗厂与当时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均存在资金缺乏、机制束缚、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的困境。九十年代初,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洗涤剂市场,给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白猫”严峻的挑战。白猫决策层认识到应对这种跨国公司竞争的方法绝不是“坐等保护”和“不战而降”,而应是以市场经济的方法,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市场、创新科技,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此,上洗厂抓住机遇,实施了的经营机制转换;大力吸收外资和内资;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以科研创新保持产品系列和技术的领先;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推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等。 九十年代初,根据企业内各自职能的不同,对企业进行了分立重组,实施了经营机制改革。其中,上海白猫(集团)有限公司,是在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基础上经上海市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于1995年改制组建的企业性集团公司,担负着白猫集团投资决策和管理中心、科研开发中心、人才开发中心等重要职责。上海永星企业发展公司是白猫集团以原后勤及富余人员为主组建的后勤服务、贸易经营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面对九十年代初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的进入,白猫人认识到“企业机制不活,资本实力不足”是白猫发展的“瓶颈”。中国名牌要与国际品牌竞争,必须首先完成经营机制的转换,并且迅速实现企业资本规模的壮大。为此,中外合资的白猫公司在近十年中,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方法,以资本经营和产权结构调整形式,通过吸收外资并进而走出上海,吸收内资,从而实现了白猫资本和市场的同步扩张。 吸收外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名牌。93年末在对原国有企业分立重组中,引进了海外投资基金,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上海白猫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白猫集团的主体企业,承担白猫集团洗涤剂制造和市场拓展的职能。上海白猫有限公司由中方控股,并采用自己的品牌、技术、管理。这种合资模式因充分利用外资发展白猫名牌而得到业界的肯定。 回顾白猫辉煌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特定时期为白猫所缔造的一切。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品牌都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痕迹。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洗衣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受到政府的控制,其零售价格的变化须经政府同意方可更改。原上海合成洗涤剂厂(现为白猫集团),就被定义为创造社会效益、满足市民需要和反映政府抑制通货膨胀努力程度的微利企业。正因为如此,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消费者接受这些产品是属于被动的,使用习惯也是在这时形成的。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产品流通放开,白猫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畅销名牌。 但名牌的诞生是与市场大环境密不可分的。当时的产品不像现在丰富,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品种十分少,再加上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性消费,这些日化品牌几乎没有经历什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完成了这一平稳过渡。白猫在计划经济时被作为调配的重要产品,所以在华南地区深入人心,这也是在几经日化浪潮后,它依旧能独善其身的重要原因。同时,正因为只是政府极少数物价变动指数的取样企业之一,白猫的“政府”色彩,让它在参与市场竞争屡屡感受到资金的捉襟见肘。有名没有钱是大多数日化企业的共同特性。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