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 时光倒流十多年前,对于像如今IBM、摩托罗拉这些耳熟能详的庞然大物在中国的存在,相信当时看到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招聘广告的吴士宏女士的看法更能代表你-一个普通民众----的反应:“北京竟然有外国商社?” 人类调整适应新环境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把十多年来的变化想当然。现在,你已习惯了在那些"Made in China"的国外品牌的包围中闲庭信步,媒体对麦当劳涨价连篇累牍的讨伐,已不再能影响你的情绪,但你已开始掉转“枪口”,把投诉的对象对准了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你或许已经知道,那位曾为IBM在长城饭店的豪华包房目眩神迷、后来一跃成为“打工女皇”的吴士宏女士,也在后来成了跨国公司官僚体制的直接批判者。 毫无疑问,你离这个世界更近了。 这种感觉显然不乏数字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1979年开始,新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政府即向外资公司发出邀请,但在整个1980年代,中国每年实际使用的外资不过二三十亿美元。但是现在,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FDI)接受国。《财富》500强的企业中,约有400家已在中国“落地”。 决定性的转折始于1992年的“南巡谈话”和1993年中央高层对跨国公司的公开邀请。在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快速增长的GDP以及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诱惑下,从1993年开始,一场大规模的跨国公司“淘金热”在中国上演。 也是在1993年,《环球企业家》杂志创刊。作为在华跨国公司的紧密观察者,创刊10年来,《环球企业家》自身的成长较完整地见证了跨国公司这一新兴经济势力重塑中国经济和文化生活版图的进程。 游戏规则的重构和跨国公司神话的解构是这一进程的两条辅线:代表前者的里程碑事件当属中国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而在“诚信危机”和“经济衰退”双重压力下,人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国公司在其“大本营”走下神坛。 历经这一日千里的10年之后,在“巨变”、“历史性的”这些常见的赞美词汇背后,在华跨国公司现在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到底如何?对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消费者纠纷、纳税态度、产权保护等等敏感问题,他们到底如何看待?对跨国公司经理人及“白领”群体,他们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对跨国公司的未来以及中国公司成长为真正的跨国公司的可能性,他们到底如何评估? 在《环球企业家》创刊1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资讯和分析服务提供者AC尼尔森调查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这两大城市,对在华跨国公司的公众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大量调查。调查包括认知度、接受度和未来展望3大方面,共26个具体问题。 这是国内首次就此话题进行的专业民意调查。在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速以及中国的外商投资日益踊跃的情势下,这样的调查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环球企业家》迈出了这第一步,并衷心希望在今后与各界人士共同提升对这一话题的关注空间。 我们的主要发现: ● 对作为商业组织存在的跨国公司,民众认知程度最高的是大额支出的耐用消费品的两个领域:电子/电器类和汽车类。 ● 有近1/4的受访者表示,在其消费过的有品牌的产品中,跨国公司的产品已超过国内公司的产品。 ● 中国公众对跨国公司表现出了非常有趣的矛盾心态。比如:A 质量或技术水平更高、更贴近消费者,仍是民众对跨国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评价。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某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并不会改变他们对跨国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看法。但对于与跨国公司产品有关的消费者投诉事件更容易上升为“社会事件”,绝大多数受访者又认为问题出在跨国公司身上。B 大多数中国公众认为跨国公司对中国近十年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市场的开放进程是快了而非慢了。在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竞争时,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跨国公司享受了更多的优惠政策。 ●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完全不相信”一些跨国公司宣称在中国的业务并不盈利的说法。 ● 大部分受访者不赞同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指责。 ● 向中国输入最先进的技术以及培养和重用本土人才被公众视为最能体现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诚意的做法。 ● 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已经不再是公众羡慕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外企本土经理人的高价值还是得到普遍认可。 ●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未来十年后,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将处在一种“均势”的状态。 ●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未来十年中,本土竞争对手的迅速成长将是跨国公司在华的最大挑战。而像海尔这样的本土企业很可能在未来十年后成长为真正的跨国公司。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