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牌热风从哪里来 名牌篇——上 日本一位著名人士说:“日本脸面的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 如果说,名牌产品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象征,那么支撑中国国际地位的名牌产品倒是有过极度的辉煌,那就是曾经渗透到全球各地几乎家喻户晓的中国瓷器——以至于中国国名的英语称谓“china”就是与英语的“瓷器”同一…… 可是,如今可以支撑中国的世界级名牌安在哉? 90年代初,中国骤然涌动起一场“名牌”热潮。 有人统计在1993、1994、1995年各大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中,“名牌”或“品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企业创名牌、消费者用名牌、社会各界谈名牌,一时间“名牌”成了热门话题而且经久不衰。一位加拿大经济学家赴华考察后,感慨万分地说:“中国大陆这场群众运动式的‘名牌热’,可称得上世界经济活动史的一大奇观。”日本一些著名企业专门雇佣专家来研究中国这场“名牌运动”的意义及影响,以作为它们制定中国市场策略的主要依据。 80年代中期,香港“金利来”集团总裁曾宪梓到北京访问考察,有人曾当面恭维他说:“贵公司的‘金利来’产品真是颇受国内消费者的欢迎。您看,现在北京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金利来’,真是可喜可贺啊。”曾宪梓大吃一惊,因为他知道当时“金利来”产品主要是由专业外贸公司进口,各大免税商店专卖的,怎么可能“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呢?曾宪梓立刻命令手下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令曾宪梓啼笑皆非:“金利来”产品在大陆被广为“假冒“,而且质量极为低下。曾宪梓就此事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涉,但假冒“金利来”在大陆市场上泛滥的事态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改观。一位专家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假冒‘金利来’之所以在大陆市场上畅通无阻,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冒牌货’的销售得到了消费者的充分合作,因为‘金利来’真品售价昂贵,一条真品领带相当于普通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消费令一般顾客难以承受,然而他们又想体面地穿戴名牌,这样,假冒的‘金利来’就有了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虽然这是一件由希望体面而产生的不太体面的事,但它却向人们预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名牌已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的某种渴望。 对于“名”,国人历来是十分重视的。“名不正则言不顾”的古训代代相传,凡事必先正其名,方可证其实、行其事。然而,反映到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万众齐重“名牌”的情形却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衷。 如果说曾宪梓的“金利来”在大陆被广大消费者十分“合作”地广遭“假冒”,是反映了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不自觉的“热衷”的开始,那么,进入九十年代,企业界对“名牌”的普遍重视,则形成了中国名牌热的另一鲜明特色。 1994年底,一则题为“宣战”的大型广告同时刊登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家全国性的报纸上。中国十大名牌西装之一“仕奇”牌西装的生产商内蒙古青松制衣有限公司在广告中宣布,向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提出质量挑战!承诺在同等价格上,“仕奇”质量要高于挑战对象;在同等质量上,“仕奇”价格要低于挑战对象。欢迎任何权威机构以国际通行标准对“仕奇”与市售海外品牌进行比较检测;欢迎消费者参与质量评判。 “仕奇”挑战海外品牌这一事件向人们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界已经高度自觉地打起了“名牌“这张牌。 无论是利益的驱使,还是市场的争夺,在企业间,群雄逐鹿,试图问津名牌的无声战斗正悄然进行。 日常生活中,人们进商店购物,买好酒非要“五粮液”、“茅台”,买饮料非要“健力宝”、“娃哈哈”,名牌商标已成为企业产品、形象、信誉的综合载体。对企业来说,没有知名商标,产品就难以进入市场。建国几十年来,某省获得国家金银铜牌总数达52O枚,占全国金银铜牌总数的六分之一,但因产品知名度 不高,质优名低销不畅,市场覆盖面也不广,因而难成佳绩。相反,广东人由于先树立商品经济意识,认识到国优部优无人问津便是“忧”,金银铜牌市场通达才是王牌的道理,在出精品的同时,注重创品牌,争王牌,使产品一问世,借名入商场.进入千万家,广东货得以覆盖全国。正如一位美国商人所说:“名牌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账户,当你不断用广告累计其价值,便尽享其利。” 商标作为商战武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商标意识日益增强。在五六十年代,全国的注册商标年申请量有五六千件,步入80年代,年申请商标注册达二三万件,1993年已达13万件,年申请量相当于历年商标注册数总和的一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商标。从商标选择、设计、申请注册、使用着手,并以争创驰名商标作为奋发追求的目标。 事实上,在创名牌的行列中,“仕奇”并不孤单,仅以服装行业为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实战,一批企业家已经在市场运用中悟出了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名牌”的价值。 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说:只有拥有自己的名牌,企业才有生命力。红豆集团董事长周耀庭说: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谁创出了名牌谁就能称雄市场,谁能称雄市场谁才是老板,大市场大老板,小市场小老板,没市场就破产。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的优胜劣汰说到底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格局最终的稳定是名牌切分市场。从经营有形资产到经营无形资产是一次飞跃,而无形资产从品牌宣传到企业形象宣传又是一次飞跃。正是这种思路的引导,使中国的服装业终于有了一批虽然还不足以称雄世界但却已植根于国人心中的名牌——杉杉、红豆、罗蒙、美尔雅、津达、青松、黎明、雅尔、开开、海螺、富绅、野风、三友、一休、兽王、雅鹿、波司登……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服装出口大国,中国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作为,尤其中国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尚无响亮的名牌这一事实,仍如针炙火烤般刺激着行业的精英,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责任感、拓展市场空间的现实需要,催使着企业家们在创名牌的道路上迈出一个又一个颇有意义的脚印。 至1996年,不仅企业各自的创名牌工作如火如荼,而且同行业企业间联合创名牌也成为一种卓有价值的趋势。在服装行业,北京建城集团董事长彭明发起了“中国名牌服装导向工程”。这一导向工程由全国1000名知名服装设计师、1000家经销服装的商家、1000家制衣厂联合推出,又称“3000家大行动”。在羽绒制品行业,上海羽绒中空制品博览会一年一度按期举行的模式甚至形成了以名牌资产组建“无形集团”的新形式来占领、巩固市场地位。我国羽绒制品行业大大小小7000多个生产厂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激烈。80年代以来,上海的“双羽“、“上羽”,江苏的“并蒂莲”,江西的“鸭鸭”,都已成为消费者心目中靠得住的名牌。它们在长期的竞争中发现: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的市场竞争观念,以每年一次的博览会为纽带,以各自的名牌为资产,携手组合,更有利于开发与占领市场。于是,一个庞大的“无形集团”逐步形成,共同领导着我国羽绒中空制品发展的最新潮流。现在,这几家企业的产品已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全国每5个羽绒制品消费者中,就有一个穿的是羽博会产品。如此空前规模的大联合,可见对创名牌,无论认识和行为,服装业都已形成了多么高度的认同。 正因为“名牌”具有一种撬动市场购买力的杠杆作用,各行各业都已在90年代明显地重视起树名牌意识,创名牌产品的工作。 1996年底,上海市虹桥园艺场为自己生产的新鲜蔬菜申请了“虹园”牌商标。从此以后,这个园艺场所生产的各种蔬菜都将冠以“虹园”的牌子与广大消费者见面。蔬菜商标的问世表明,我国广大农民的商品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深圳推出了营业面积达1.9万平方米的全国首家名牌商品批发市场——深圳保真批发市场,作为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不仅受到国家内贸部等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也为全国商业界和消费者所关注。有报道称:深圳名牌批发市场是国家内贸部与深圳市政府为探索和发展我国名牌事业,改革名牌商品流通方式,促进我国名牌商品走向世界而成立的。同时,旨在汇集山东名牌产品,吸引外省名牌产品,创建全省无假冒商品的山东首家“山东名牌城”,也在济南铁路天龙大厦落成。山东省质协认为在天龙大厦设立山东首家名牌城具有重大意义:既可将山东名牌产品的展览、经销、批发和零售汇集予一体,并以此为窗口,宣传、树立全省名牌产品的总体形象,又可吸引外省名牌产品来此展销,帮促山东省有关企业产品比、学、赶、超,还可逐步发展成全国名牌产品经销中心,使名牌产品企业与用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流通渠道。 中华大地的“名牌热潮”不仅在企业界“热气袭人”,同时,也席卷了各级地方政府,在一些地区和城市的政府工作中,把扶植和发展本地的名牌产品、实施地区性名牌战略的问题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在财政、信贷、税收上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倾斜的措施相继出台,许多地方政府干脆成立专门班子,打出“名牌工程“、“名牌战略”的旗号,当作专项工作来抓。延安市邀集各路专家筹划、操作,推出旨在振兴地方经济的城市形象工程。浙江椒江、杭州等市也由市级行政职能部门牵头,推出“名牌工程”。 “名牌战略”得到舆论界的支持。报刊、电视、广播经常报道有关名牌产品和名牌战略的通讯、评述、漫谈、讲座和广告,《重振老名牌雄风》、《名牌应走出国门竞风流》、《救救中国名牌》、《给名牌宽松的环境》、《名牌战略的误区》……一个个醒目的标题,一篇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向全社会发出共同的呼喊:中华民族经济腾飞不能没有自己的名牌!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和支持名牌事业的发展! 与企业界的负重攀登和舆论界的大声疾呼不同,专家学者们在90年代的中国名牌热中则以其特有的理性态度使思考与行动都带有更大的科学性。 一批专家、学者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对全国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城市召开了有关中国名牌战略的专题研讨会,探讨和总结中国名牌的发展之路,部分理论成果已结集出版,名牌战略研究的影响面迅速扩大。 一些受到政府有关权威机构支持的民间组织,也以倡导、宣传和服务于名牌产品为宗旨,开展学术研讨、经验交流、信息发布、企业咨询、街头宣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名牌热推波助澜。 1996年初,薄一波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的《中国名牌风采》大型系列报道撰写了专文《把争创名牌这件事办好》.对名牌和名牌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薄一波指出:名牌,是民族工业的精华和骄傲,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意义。在强调了要保护发展提高已有名牌、创造新名牌之后,他对质量意识、名牌意识,与世界名牌的差距及假冒名牌危害等问题作了论述,最后又指出:总之,全社会、各级政府、群众团体,都要有保护、发展和不断提高名牌的意识、尊重名牌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它、削弱它。并强调:发展名牌、保护名牌是意义深远的大事。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前进,把这件事情做好,以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和经济更加繁荣昌盛。 从企业到政府,从新闻媒介到专家学者,创名牌、用名牌、谈名牌、买名牌如风起云涌,且经久不衰。神州大地的这场“名牌热潮”会不会像长期以来中国惯常的“××热”、“××热“那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已经呼吁、阐明的重要性表明,创名牌的工作绝不是赶时鬃,可以任由人们的性情。而名牌的形成,更是艰苦、细致且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绝不可能一创就成,更不会靠“评”就可以“定”。 名牌,作为品牌经营技术的产物,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面对神州大地的滚滚名牌热浪,我们须弄清—— “八五”期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即便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也保持了每年两位数递进的发展势头,到1995年底,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5年实现。“八五”期间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 消费者的需求,恰是“名牌热”得以形成的广泛的市场基础。 品牌专家们认为,消费者认购品牌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品牌记忆。普通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品牌记忆与认识,一般会局限于两至三个。这样,名牌产品的指名购买率就比普通产品要高得多。 二是追求象征。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同类产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同质化的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的目光开始越过产品功能、款式、质量而更多地关注其文化象征意义和其它附加值。有项调查表明,消费者在购买名牌产品时,追求“成就感”的占45%,“显示身份的地位”的占26.6%。 三是不自觉的“委托检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购商品时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谁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专家。如购买一台洗衣机,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按照常识和产品说明书去了解其功能,而不可能科学地对其性价比作出判断。而真正的名牌通常是经过市场考验的,无论质量还是功能都有相当的保证或合理性,而且从时尚的角度来看,名牌或是“领导潮流”、或是“体现个性”,至少不会背时落后。用消费者的话来说:“买名牌只会买‘贵’,不会买‘错’。“这就大大节约了消费者选购商品的精力与时间。 所以,随着市场繁荣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追求名牌、购买名牌、使用名牌是势之必然的。 另一方面,从名牌产品的供应者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实行品牌化经营,实施名牌战略,可谓益处多多。 首先,从名牌之所以是名牌的特性去看,真正的名牌,可以说就是高市场占有率的同义语,而这恰是企业所追求的。 名牌树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该名牌所“带领”的主要产品的营销推广过程。所以,名牌树立的工作几乎包含了营销的全部工作内容,同样必须追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最佳组合。可以说,品牌战略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营销的成功,换一种说法就是:只有成功的营销才能造就名牌,而衡量国际名牌或者国家名牌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能成为同行或同类产品的市场领袖或者成为市场领袖的主要竞争者。可见,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必须达到相当大的份额。 第二、拥有名牌,也就意味着企业经营具备了较高的利润空间。由于消费者对名牌的接受是基于对名牌社会附加值的整体认同,所以,对名牌产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普遍具有较好的心理接受能力。这为名牌的大利润空间准备了较好的社会心理基础。事实上,国际市场上的历史统计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品牌的长期市场占有率比第二品牌高出两倍。而第二品牌比第二品牌又高出两倍。据美国最新调查显示,居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品牌的市场获利率是第二品牌的四倍,而在英国则是六倍。 难怪国内一些企业对名牌趋之若鹜,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也正是冲着“可以定高价”这点而奔“名”而来,以至于1995、1996年不断有专家在媒介上大声疾呼“名牌不能仅仅是高价、猛价“。屡禁不绝的假冒“名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普通的产品,只要加上一个著名商标,就能挣来大钱。 第三、真正的名牌一经建立,其企业的市场地位便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表现:一是时间跨度大。成为名牌的产品,无论是产品本身的更新换代,还是名牌所覆盖的产品种类适度扩大,都能够享受到该名牌所带来的好处。名牌由于产品演变而不断获得新鲜的生命力,从而极大地延长其生命周期。国际著名品牌大多数都具有80年以上的历史。二是其不可动摇性。名牌的地位一旦确立,其产品的形象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就不像普通品牌那样容易受到伤害。例如杭州地区的神通钙奶,虽然一度知名度甚高,但以严格的名牌标准去审视,它只能评个伪名牌,所以,当其产品品质问题被曝光之后,其市场即迅速丢失。而类似的案件出在“雪碧”上时,虽然也有媒介予以曝光,但对“可口可乐”公司来说,这种“伤害”却几能忽略不计。三是顾客忠诚。是否名牌产品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是否具有长期而稳定的消费群。而这个消费者群对之的态度和行为,几可用“忠诚”来撅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经过前期的比较判断之后,一旦选择了名牌,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心理效应,几乎就在消费者的心中造成“偏见”乃至“偏爱”,从而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忠诚”。这种稳定的“忠诚”,无疑是企业构筑市场屏障的重要基础,同时也给企业的持续发展预留了极大的余地。难怪“可口可乐”声称:即使可口可乐的生产厂突然被烧得一干二净,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仍然可以保证其一夜之间便能恢复。这就是名牌无形资产的巨大力量。正是看到了“名牌”的价值、潜力和前景,所以企业对名牌的追求便成了一种必然。于是,这种必然在神州大地诞生出一道道奇异的“名牌风景线”。 各级各类名牌评选活动一时之间“蔚然成风“,著名商标评选更是遍地开花,并且在近年来形成每年一度的时尚,一些企业不在质量经营上下功夫,以至于爆出了花钱购买大批量报纸(因报纸上印有商标评选选票)的丑闻,也有的企业更省事,干脆在自己的广告中直截了当自说自话地带上“中国名牌”的桂冠。急于标榜之态,透着对成“名”的殷切期望。 市场需求刺激名牌热是一个方面,外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冲击刺激了“名牌”意识的抬头是另一个方面。 90年代以来,一大批海外名牌在中国市场步步为营,建立起殊异的业绩,令人惊叹不已。 且不说世人皆知的饮料、汽车、化妆品、洗衣粉行业洋品牌的长驱直入,就在人们不太经意的制笔行业,这样的情况也在发生。进口钢笔的价格与国产名牌钢笔的价格可谓是天壤之别。有记者在北京几家大商场调查发现,派克钢笔有的价格高达60万元,诸如美国的高仕、犀飞利,法国的俊杰、绅士等价格最低也在三四百元左右,而国产钢笔中的名牌“英雄”、“永生”,英雄900#,价格为586元,而英雄100#14K金的售价仅为130元,与进口金笔相比价位相差悬殊,可是在商场金笔的销售进口货却好于国产货。 北京燕莎商城一售货员认为,“英雄”金笔没有“派克”销的好。一般外国人也很愿意购买中国的名牌钢笔,可是一看到那笔的款式便不是很满意。派克笔进入中国市场较早,一般人送礼都愿买“派克”,觉得很气派,其实也有别的牌子钢笔比派克好,可是大家都认“派克”。“派克”的北京地区代理——北京市更豪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代表高燕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派克笔是1989年开始在北京市场上销售,当时一年的销售额仅为60万元,而到1995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上海的销售形势比北京还要好。派克有100多年的历史,且不断地推陈出新,几乎每年都要推出一种新的风格系列,派克公司新近推出的世纪帝皇笔,在全世界仅有10000支,在中国有139支,而在北京的8支一星期内就售出5支,它的价格是8500元。 在食品行业、电视机行业等其他领域,中国名牌也不断被外国名牌击中,纷纷落马。 于是,新闻媒介上,不断有人频频惊呼:中国民族品牌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然而,中国名牌的危机,不仅仅来自“外患”,而且还有更令人深思的“内优”。 产品老化、经营不善几乎是国内老名牌企业的通病。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上大学时很想买一支英雄100#的金笔,那时才30元左右,这不十多年过去了我才下决心买,现在要130元。说实在话,咱们这钢笔就是没有人家进口的好,就单说这笔的款式,这英雄100#和我上学时是一摸一样,这么贵一支笔,你把它放到十几元一支的笔堆里,没有人会说它要上百元,你再瞧瞧人家的笔,不同的价格就是有不同的感觉。 早在1983年,济南钟表厂生产的“康巴丝”石英钟就荣获得了国优新产品奖,接着又获得石英钟行业质量最高奖,成为同行业中最著名的牌子。然而该厂却放松了对新产品的开发。吃了10年的名牌饭,1993年亏损达2021万元,1994年又亏损1300多万元。“康巴丝”被市场无情地抛弃了。 假冒伪劣更是名牌的天敌。 在自行车行业,曾一度垄断了我国自行车行业十几年的“凤凰”、“永久”、“飞鸽”自行车,如今被假冒产品逼得节节后退。仅1995年,凤凰自行车厂就发现了360多起假冒案件;在天津,面对着20O多个作坊式的造假小厂,名牌“飞鸽”展翅难飞。自行车行业由三大名牌变为五大名牌、十大名牌。最终由于品牌泛滥,使得名牌无名。 有的企业吃老本在名牌时代也吃出了“新篇章”。 多年来,“雄狮”、“蝴蝶”一直是上海第四羊毛衫厂的当家产品,获得社会各界许多好评。然而,为了追逐短期利润,厂家将“蝴蝶”商标作价为每套1.60元,卖给20多家联营企业使用。这些可以自行定价、自行销售的企业,产品都打“四毛”的厂名。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许多劣质“蝴蝶”流入市场,使名牌信誉严重受损。 在轻工行业和皮衣行业,也有的企业直接以5元钱一只的价格,卖商标给所谓的联营厂……如此急功近利的“自杀”行为的直接后果,导致了“名牌”的贬值乃至消亡。 9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海外名牌登陆国内市场,同国内名牌展开激烈角逐。许多老名牌在商战中既要抵抗洋牌子的强大攻势,又要招架 国内同行“假冒”的掣肘,还得面对意识薄弱、机制失灵、产品老化、资金缺乏、手段落后等一系列自身问题。总体上难于从容应战,更不用说主动运筹出击。 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与关注,如何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切合商战客观要求的名牌战略并且落实之,创建、保护和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打得响的中国名牌从而全面增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对这一问题研究与实践,或许正是神州大地名牌热的积极意义所在。 值得欣慰的是,1996年岁末,“活力28”合资的新形式使国人看到了这种“曙光”,在1995年、1996年间被媒介誉为国产名牌洗衣粉行业最后一面旗帜的“活力28”,终于也在国人的关注之下进入了“合资”的行列。但与同行先期“倒下”的兄弟姐妹不同的是,“活力28”牌子不倒,品名依旧,而质量却更有提高。 这一合资项目已被我国有关方面视为借助外资扩展民族品牌的好模式。同时,有评论认为这一合资项目亦为一个显示外资如何利用本地品牌在中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争得地位的范例。 湖北省活力28集团选择的合资伙伴,是世界第五大洗涤剂公司德国美洁时公司。据了解,在谈判这洗涤剂合资项目时,最主要的困难是经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后,劳动力大大剩余,原有的1500名员工中有1050人无法安排。美洁时深入了解了情况之后,决定设立第二个合资项目,给富余的员工提供就业机会。美洁时承担了第二个合资项目湖北纸品开发有限公司一切所需的费用,而将其管理及大部分股份转移给活力28集团。1996年底合资公司已正式投产,主营矿泉水和纸产品。 活力美洁时合资企业德方总经理施瑞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美洁时作为世界范围的策略的一部分是对当地品牌进行投资。当我们刚来到中国时,曾花了大量的时间调查市场,并寻找一种我们觉得能在中国被承认 为‘民族品牌’的品牌。我们发现所到之处,无论老幼都知道‘活力28’,自然,它也就成了我们的选择。我们相信在当地市场上当地品牌的内在力量。一种品牌并不是因为它有了一个外国名字就意味着它必然优于当地品牌。事实上,我们在发展市场时也多次证明,通过适当的技术转让以及有效的经销,当地品牌能像任何外国品牌一样好,一样成功。” 洋人经理的道白或许应该使“名牌热”中的国人获得益处多多的启迪。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