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整合中的抉择(专题一)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根本摆脱了总量短缺状态,而且在微观层面上诱发出日渐深入的市场整合过程。这种市场整合,只要指那种顺应市场嬗变规律的、发生在不同行业内部的从垄断到竞争或从竞争至垄断的变化,而不包括那些受制于行政干预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市场变化。分析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整合现象,从中寻找出发生作用的因素及市场变化的规律,无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一般的经济学意义上,经济学家们根据市场集中度、产品有无差异、资源流动的自由性及信息完全与否等标准,把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即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少能发现与之吻合的例子。当然,也有人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以农产品市场和国防服务市场说明上述两种市场结构的特征或性质。如果我们以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可遇见的市场为依据,那么更多的是介于上述两种极端市场之间的垄断竞争市场(如轻工产品)和寡头垄断市场(如重工产品)。 从理论上说,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能够达到最佳效率的市场,因为在长期条件下,处于这种市场上的每一个厂商均能把生产调整到与最低平均成本相对应的水平上,经济学家还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帕累托最优”。但是,在事实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而无法满足,所以这种“帕累托最优”是难以实现的。此外,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意义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每一个厂家提供的是完全无差异的产品,所以它也不能实现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因此,经济学家们宁肯把可选择的垄断竞争市场称为最优的市场结构,或者在理论上称之为次优的市场结构。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某种行业的市场属性进行判断和定位。比如,在家电产品市场上,各个厂商既可以对产品的功能、款式、品牌等作出不同的选择,也可以在产品的销售服务方式、销售策略等方面大做文章,这就使得产品差异无法消除,从而无法实现其完全垄断。由此联想出前一时期发生的“长虹”企图控制彩显原件而垄断市场的现象,我们不难想象这种选择最终会被证明是非理性的。 在判断和选择行业的市场属性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行业发展阶段,市场结构的划分与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可以从供求两个方面来理解。在供给方面,当一种新的技术首先在某个企业得到应用时,该企业可能会因此在整个行业中拥有垄断优势,一旦这种新技术也被其他企业发现并加以应用,该企业的垄断优势就会消失,进而整个行业内的垄断局面也会被竞争局面所取代。相反,在一个既定的竞争市场上,倘若某个厂商注重创新,包括生产技术的创新、生产组织的创新,或者是销售方法的创新,那么,垄断的因素就会上升。在需求方面,当消费者的收入有限、以致整个市场容量只能支持一个厂商实现规模生产和经营时,垄断的格局是很难打破的。相反,随着收入增长和市场容量的扩张,第二个厂商的进入就成为可能。近年来所发生的联通公司挤入中国电信市场的事实就是后一种情况的注解。
二、竞争——垄断关系变化的成本与收益 市场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竞争与垄断的替代变化,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利益增进,也有成本支付。但是,从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来看,只有当利益的增进部分大于成本的支付增加时,垄断与竞争的替代才会真正发生。 在这里,分别来讨论一下垄断与竞争的成本和收益,也许对我们研究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市场整合现象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诚如经济学家们通常所指出的那样:竞争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是因为众多厂商的参与使得每一个人都只能占有很少的市场份额,谁也无法通过调整自己的产量、或者提供有别于他人的产品、或者占有别人所无法获得的信息而影响或操纵市场价格,于是,大家都只能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来赢得利润,而一旦这种选择成为共同的行为时,整个行业的生产就会在长期条件下被调整到成本最低的水平,这对整个社会无疑是有益的。但是,与这一竞争利益伴随发生的则又是利益的损失或成本的增加。第一,众多厂商的参与往往意味着资源配置的过度分散化,当整个市场需求有限时,每一个竞争性厂商可能都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利益;第二,完全竞争是以产品同质或无差异为条件的,这将使消费者客观存在的偏好差异得不到满足,从而使生活失去色彩;第三,伴随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社会也必需支付资源流动的成本;第四,对于每一个厂商来说,要获得供求双方的完全信息,也不能是免费的。总之,当我们决定是否选择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时,必须对竞争带来的利益和为之支付的成本进行比较,而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选择才是合乎理性的。 其次,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经济学家们也往往认为这会损失竞争的效率。因为垄断不仅会遏制改进技术的创新冲动,也会使消费者由于高价购买而蒙受福利损失。但是,垄断也可能会产生利益。比如,当某一个厂商把自己的生产规模扩张到与市场总容量相适应从而居于垄断地位时,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可能会得到降低。对其自身来说,只要他的生产规模不超过适度规模水平,其生产成本一定低于较小规模时的水平;对于社会来说,如果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市场需求规模只容许一家厂商(比如在一个城市)实现规模生产或经营,那么投资安排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生产厂家进入,就意味着有资源闲置现象发生。此外,就企业内在的成本降低机制而言,垄断厂商并不一定缺乏改进技术的欲望,因为其规模的保证既能使其选择利用新的技术,也能实现综合利用既定设备的利益。
把上边两个方面的分析动态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随着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行业市场的发展,其垄断竞争关系也会发生相互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既可能发生成本的支出,也可能发生利益的增加或者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比如,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企业兼并浪潮,其实质就是一种垄断力量的增长。与此同时,在一个行业内部,如果发生某一企业的自行积累和相应的规模扩张,则行业内竞争的因素也会削弱。相反,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一些垄断性质的行业也会产生竞争的因素。比如,电信、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及铁路和其他交通运输部门,在过去的经济学文献中往往被当作垄断行业的典型,而在今天,这些部门已程度不同地融入了竞争的因素。不管是从竞争发展为垄断,还是从垄断发展为竞争,应该说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中国市场发展和整合过程的透视及思考 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整合现象进行透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历史因素的作用,也有现实因素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原本应当按照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来组织生产的行业,如钢铁、汽车、机械等,却因为重复建设、多处布点而形成过于分散的竞争格局,以致任何一家厂商都无法形成规模经营。以汽车工业为例,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只有在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条件下,才能保证应有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利益。然而,在我国既有的汽车工业布局中,不仅数量过多、设点分散,而且规模狭小,即便是一些设计规模较大的厂家,也往往因为市场容量有限而使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整车生产厂家多达120多家,如果加上农用车、改装车的厂家,更有800余家之多,在个别省、市,汽车生产厂就有六、七十家,但是,全国汽车生产行业的总生产量还不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某几家大型生产厂家的生产量,像这样一种状况当然不可能有规模经济效益。另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大陆的30个省、市、自治区,有20个以上省、市、自治区都生产的重要产品多达百余种。这种状况看上去很有竞争性,但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显然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此,市场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兼并、亏损乃至破产现象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与此相反,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因素,我们在另外一些行业的市场结构设计上却形成了高度的垄断,如铁路、电信、邮政、电力供应等。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此类行业不仅在国内出现了竞争的格局,甚至一些外商、外资也挤了进来,原有的单一国营垄断格局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情况既增强了行业发展的活力,也更加有效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外商的挤入,特别是买方市场对卖方市场的替代,不仅在微观层面上更加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纵观现在一些颇具知名度的企业,无一不在运用广告、公关、形象设计、文化品位、成本控制、市场调研与策划等竞争手段。更有一些企业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并建立了与国外企业相同的研发组织和人力资源开发机构。 透视上述现象及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启发: 启发之一:作为我国改革转轨时期的市场整合,既要正视垄断竞争关系的变化,更要注重垄断竞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还是制度安排的调整与完善,都应该顺应这种市场结构演变和整合的规律及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市场管理的主动权。 启发之二:作为市场整合过程中的微观企业,不仅要研究分析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价格形态变化和发展战略,也要注重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及环境变化。具体地说,企业应当熟悉所在行业的市场性质及其变化,以便作出理性的应对性决策。 启发之三: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看到,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不仅使物质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从而使任何一家企业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研制开发的一种产品而永远占有市场,同时也使人的知识废旧率大大提高,从而使任何人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一次性接受的教育而享用终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充分开发和挖掘人力资源,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 启发之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市场整合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看到,过度的竞争与过度的垄断都是不可取的。如前所述,当某一行业出现过度垄断时,竞争的效率就会受到损失;反之,当某一行业出现过度竞争时,也会因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利益而致使资源闲置现象发生。这种矛盾被称之为“马歇尔冲”,其政策含义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努力做到有效竞争,也要确定适度规模。当然,如何把握和选择,对企业对政府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