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电业新一轮重组的三大特点 继格林柯尔先后收购曾经盛极一时的科龙股份和美菱股份之后,TCL重组乐华也慢慢浮出水面。同时,有消息显示,小天鹅、长岭、小鸭等家电企业也在纷纷寻找“如意郎君”,有的已经进入“恋爱”阶段。家电业大规模的整合与重组,在后WTO阶段显得如此迫切。可以预料,家电业这种大规模的重组与洗牌在今明两年将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而这种重组显然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家电业第一轮的整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电业的第一轮重组是以消灭“诸侯割据”的地方品牌为主要特征,是市场机制初步建立时的一种浅层次的竞争。一部分地方品牌被较为强势的品牌兼并并由此催生出全国性的家电品牌,像海尔、小天鹅、TCL等;另一部分家电品牌则走上了“曲线救国”的合资之路,但这些合资企业最终大部分变成了独资企业,像松下、西门子、惠而浦等。 新一轮的家电业重组是在家电市场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市场化,经历了相对充分的竞争之后的背景下发生,被重组者是一些在第一轮重组中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它们因为管理、理念、品牌、技术、市场等等原因而逐渐衰落下来,丧失了原先的竞争力和扩张力。 分析正在上演的第二轮重组,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产权变革和企业制度的变迁是中国家电企业这一轮重组的内动力。中国家电业基本上由两类企业构成:一类是由一些老牌军工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企业,如长虹、熊猫、长岭等;另一类则是从地方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而来,如荣事达、春兰、海尔等。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结构所组成的这两类企业在原有计划经济占主导、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时代,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企业。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其弊端愈发显得突出。由于这类企业多半是由创业元老所把持的一种能人企业和精神领袖型企业,导致了无法消灭企业家和企业的个人对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原科龙等企业的财务和管理的黑洞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和企业的个人对企业的攫取损失,而这种攫取损失的结果又导致了企业家和企业中的一些人并不善待企业的资源和企业的价值。企业家和企业里的一些“内部控制人”,为了掩盖其攫取行为的合法性,会常常采用一些非效率的办法。这种攫取会导致更多人的攫取,从而增加垄断,导致可攫取的“租金”被非生产性的用途耗散。这也就是为什么科龙这样一个被香港基金经理认为最优秀的企业最终会出现那么大的财务黑洞的原因。 作为产权的所有者,政府已经在考虑如何减少这种攫取,并开始逐步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为了对付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的才能是重要的,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励企业家才能、懂得由企业家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更重要。近几年一些中国家电企业逐渐衰落的实质就是企业产权与制度的问题,在企业自身不能实行有效的产权改革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企业的运营的低效率问题,引进新的外资和民营资本来解决企业的非效率似乎成了惟一的选择。换句话说,资本市场上“买卖企业”的背后是买卖企业的赢利能力,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更是买卖企业家的能力。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