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限量发售,仔细清点 限量发售如今已经成为商家促销的一种最有力手段。深夜偶尔转到电视购物频道,每次都是同样这几个男女播音员,每次都是不断用中高速的标准“推销”语调,大力宣传生肖金银摆件、全国粮票纪念册、宝石首饰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声明限量发售666件、999件,还都附有生产销售机构提供的不止一种证书,想来生意应该不错。有道是物以稀为贵,买家的心理当然是这些限量发售的东西既可以用,也可以藏,稍贵一点也无妨。然而,我总是搞不明白如果真的“心动不如赶快行动”买下了编号为555的限量发售版香烟,是该收藏起来,还是该星火一点让它化为青烟一线? 仔细想起来,限量其实是蛮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的。一方面,限量生产的产品品牌往往多少有些知名度,使用起来人前人后都会引起不少朋友的羡慕,同时还多少在细节上表现出了有点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如果假以时日,这些限量制造的产品还可能被出手,有保值与升值的希望。但颇为有趣的一个现象是,海外那些最为“顶级”的高档消费品虽然有不少产量极为稀少的产品品种,但都不太十分强调限量制造。 记得十多年前当“表王”布雷盖(BREGUET,港台译作宝玑)来华探路之初,曾经建议公司方面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限量发售。但时任布雷盖董事长的博代(FRANCOIS BODET)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布雷盖年产手表不超过5000只,而公司产品的款式之多在20种以上,所以同样款式的布雷盖手表年产超过300只就算多的了,何必要夸夸其谈地去说什么限量。看看所有大拍卖行的记录,那些限量产品、尤其是编号数字“吉利”的品种往往会在香港与东京、新加坡拍出高价,而伦敦、巴黎、日内瓦甚至纽约对特殊的编号似乎从来没有特别高的兴趣,从中也不难看出东西方买家观念上的不同。 时移势易,近四五年来欧美著名品牌越来越倚重亚洲尤其是华人圈的消费能力,为了讨好自己的大买家,找个借口在自己的某些产品的基础上做些小改动,然后冠以纪念、庆祝等名义限量发售已经成为不少商家开拓市场的习惯性套路,有时每年甚至会推出好几种限量产品。奇怪的是只要是品牌有知名度,定价再怎么离谱的限量发售款式都会被人扫荡一空,其情形颇有点类似于京沪不断攀升的房价。 曾经在北京的一位朋友处看到用10年前的卡地亚(CARTIER)黑豹图案丝巾装裱在镜框里装饰墙壁非常与众不同,回到上海后找出自己收藏的那条宝格丽(BVLGARI)99款艺术大师系列限量款,比划了半天还是不舍得把它装进镜框。毕竟它在1999年的零售价就是220美元,如今网上加价100美元很快就会成交,上海这种气候,挂在墙上一不小心发了霉,不是亏大了吗?——你瞧,中国式的思维总是免不了纠缠在身,一不小心就会表露出来. 原文发表于《经济观察报》2003-07-21第118期 本文由 ![]()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