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让“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

让“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3-08-01, 作者: 罗清启, 访问人数: 4972


  “美国制造”或者是“日本制造”实际是个品牌,它们准确地表达了本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形象与影响力,这些品牌的创建过程实际上是制造业群体中主流公司用自己的产品为这些品牌定位的过程。

  中国的家电企业也在提“中国制造”,实际上不需要测试我们就知道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规划这个行业品牌,这就关乎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海外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需要政府与企业的配合,如果我们仍旧按照目前的思路操作下去,通俗意义面上的“中国制造”将把我们的家电产业引入一个异常危险的尴尬境地。

  最近,中外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无边无际的价格竞争,使“中国制造”是否具备优势的话题再次被放大。

  今年6月,日本最大的财经媒体“日经BP社”发表了长篇连载报道:《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此后,业内关于“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众议纷纭。近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又提出,“中国创造”才是取胜之道。 

  日本制造或者是美国制造称雄全球的核心是技术、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非典的到来改变了中国的家电需求,而我们的创新明显跟不上需求的变化。非典告诉我们,完全靠低成本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可能会砸掉我们的家电产业。目前,规模不断扩大的“中国制造”正在把家电产业引入价格竞争的误区。在产业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慎重思考“中国创造”对整个产业宏观面的引导意义,中国创造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家电的发展思路。

  以前,跨国公司之所以未曾对“中国制造”构成正面价格压力,主要是因为:第一,尽管这些跨国公司一直都想把在中国的产品价格降下来,但是由于关税壁垒,加上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只能望洋兴叹;第二,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以前不够重视。在20世纪的日本,一直流行着一级产品在国内销,二级产品在欧美销,三级产品才拿到中国来的做法,中国市场一直处在三级市场的地位。而今,争夺中国市场成了跨国公司新的“奶酪”。当跨国公司把眼球真正地投向中国市场,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开始投资办厂,设立研发机构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策略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此时,国内品牌单单只是降低价格,凭生产要素先天禀赋取胜已经失去优势。

  目前,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国内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缓慢;二是中国企业缺乏核心元件技术以及工业设计;三是地理空间的国际化。真正的“中国制造”需要在国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以求更加贴近当地的市场需求,更加灵敏的调度生产与销售。目前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在华设立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的进程。

  中国家电企业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企业要素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另一方面,技术、管理上的洗心革面不是朝夕之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家电企业就陷入了一个困境:产权制度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竞争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技术难以转化为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主要的角色,行业内如果没有政府的规划,资源浪费在所难免,因此,政府有一个“规划产业竞争”的计划非常必要。把企业从盲目的价格竞争中拉到追求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中,从而根本上让“中国制造”立足。低价格建立不了竞争力,低价格必然低利润,也就没有资金再搞技术创新,仅仅复制别人的技术,谈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经过跨国公司与国内同行间的厮杀,目前市场上的彩电品牌会越来越少,“中国制造”VS外资制造,目前主要是中国管理部门与跨国公司的较量。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除了技术、销售中的缺陷,国有企业的更大问题在于制度层面。因此,国有股企业的制度改革,政府对产业管理,行业竞争的引导,对竞争环境的规划,以及对行业技术门槛的规定,都是政府迫切应当解决的。另一方面,政府职能也须更加细分,行业协会以及其协调职能的专门机构的制度规则需要健全。

  当外资制造把“中国制造”列为假想敌,对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制造”已初具规模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仅仅依靠制造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应该用创造去寻找非资源知识化的创新优势。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 brandl@sin.com




关于作者:
罗清启 罗清启:现为帕勒咨询资深董事,并兼任多家跨国家电企业的中国营销顾问。联系电话:0532-85897296,电子邮件:luoqingqi@126.com
查看罗清启详细介绍  浏览罗清启所有文章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7篇)
*世界杯刺痛了中国制造的心 (2010-06-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志起)
*“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了什么? (2010-01-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翟志远)
*中国制造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08-10-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福来顾问、娄向鹏)
*信任危机逼迫中国制造转型 (2007-10-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步尘)
*留不住“娃哈哈” 中国制造或变性 (2007-07-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从经营规模到经营品牌 (2007-04-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孔繁任、黄光)
*没有疑问日本制造是中国制造的榜样 (2006-12-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2006-03-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强)
*中国创造:定位是关键 (2006-02-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戴高诺)
*“中国制造”的“新丝绸之路” (2006-02-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爱成、王逸凡)
*谁说“中国创造”是大企业的事? (2005-07-04, 《中外管理》2005年第七期,作者:高建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如何走向国外 (2005-06-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强)
*走出“中国造”的迷雾--兼论“日本造”与“美国造” (2004-01-06, 《新营销》,作者:秦朔)
*中国家电制造掉入跨国专利大网之中 (2003-11-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品牌创造VsOEM:难题有解 (2003-10-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邹山)
*警惕倾销性的“价格优势”砸翻行业大盘 (2003-08-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他们凭什么?——“中国制造”屡受反倾销调查沉思录 (2003-02-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胡纲)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