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品类独占”策略下的小品牌生存 所谓品类独占,即在品类发展之初(品类导入期、成长初期),品牌采用各种营销战略,通过较大量的传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单一品牌占据了品类领导者的地位,称之为品类独占。所有被独占的品类,一旦品类商机凸显,必然会引来新的品类进入者,统称为品牌“跟随”现象。 此时,我们看到两种跟随现象,一种是对独占品牌的直接挑战,采取竞争性跟随,如“统一”最先推出并打开“鲜橙多”市场,康师傅、娃哈哈快速反应,相继推出跟随产品,与“统一”展开正面竞争,并成功地模糊了“统一”的独占地位;另一种是对独占品牌进行获利性跟随,只进行少量的广告投放,或者利用自身品牌在其它产品上的投放产生的附加效果,重点以价格、通路上的优势,“借光”获利,如仲景大量传播并占领“六味地黄丸”这一普药品类,而汇仁、同仁堂、九芝堂等品牌也在一片“热销”态势中分得美羹。 前者是大企业之间的游戏,是战略与实力的对抗。 后者则更显“诡异”:有些跟随品牌在老大的“庇护”下长期逍遥生存,似乎相安无事;有些则乘老大一不小心,揭竿而起,分庭抗礼,进而由“获利性跟随”转变为“竞争性跟随”;有些则被迫“招安”甚至被“剿灭”;当然,更多的跟随品牌仍正在夹缝中求生存,力争寻得一线生机。 毕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开创一个新的品类去独占,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都是已被独占的品类,此时,面对独占品牌的“强大势力”,新生品牌如何生存与挑战,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一、模糊独占概念。 在决定成为品类独占品牌的挑战者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竞争品牌的独占略策进行分析,模糊其提出的独占概念,并进一步模糊由其制定的行业游戏规则。 商务通是中国PDA市场的品牌独占的典型,它大胆地提出了“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凭借强大的传播攻势,将自身品牌与品类相提并论,以“商务通”品牌来独占PDA品类。事实证明,恒基伟业的这一独占策略获得了极大成功,2000年“商务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消费者也一度将PDA与“商务通”等同起来,甚至说出“某某牌商务通”的话来,直到“名人”的出现。 名人采取了成功的模糊策略。首先利用新闻、软文大量传播“什么是PDA”,及“名人是PDA,商务通也是PDA”,进行品类教育;接着关于“商务通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掌上电脑”的讨论,使消费者开始了对“商务通”的质疑;此后名人又抛出“致恒基伟业的一封公开信”,将自己摆到与对手“平等”的地位,层层模糊,步步逼进。 当然,除“模糊”外,名人的借光策略,巧妙借用了商务通强大的品牌力(“呼机换了,手机换了,掌上电脑也该换了!”);价格、通路的“比附”(多次利用一两个产品挑起价格战,引起媒体关注;提高经销商利润,增加了销售积极性;大搞终端建设);积级的广告传播(李亚鹏代言,大力度投放)也在这场挑战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二、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个品类、一个行业,都有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没有强大竞争的品类成长初期,仅仅凭借传播或许就能“一俊遮百丑”,所以独占品牌因为强大的传播力度获取了市场优势,反而忽略了其它重要的因素;或者追求面面俱到而对关键因素投入的精力不足;或者由于成功关键因素随环境的改变而动态地发生了变化,原有品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品牌通过科学的分析寻求到这些因素,并集中力量于这一点,把握或占据了,就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颠覆领导品牌的地位。 第一个VCD品牌“万燕”,由于企业最初在营销上过于注重生产,而忽视了对行业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及占领,十分遗憾地将大好的独占机会拱手让出。现在回顾这一行业的发展,包括一度的价格竞争、广告大战、6C、4C之争,最高峰时有近两千家企业参与生产的恶性竞争,却似乎都忘却了电子制造业应当关注的关键因素——对源头核心技术的占有与保护。如果“万燕”及时申请了蕊片专利,如果国内企业尽早展开核心技术研发与占有,行业竞争格局或许早已改写。彩电行业的复苏或许能验证这一点——电子制造行业利润总是来源于技术领先的企业与技术领先的产品。 动态的环境变化也十分值得关注,顺应了行业的重大变化,就相当于把握了成功的关键。啤酒品类由家庭独饮到以聚饮为主的消费形态改变;轿车行业由单位购买到以家庭购为主的消费主体改变;由壮阳到补肾保健消费心理的改变……。 “挑战者”生存的理由之一便是,能够找到并最先占领在行业关键因素上的优势。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