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特别关注 > 华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

华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


《中外管理》2003年第八期, 2003-08-27, 访问人数: 3620


  2001年3月,正值华为将年销售目标豪迈地指向了400亿,而美国《财富》杂志刚刚为华为做出了上百亿美元身价评估时,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出人意料地发表了一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文称:“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这一天果真到来了吗?如果将华为比喻为富丽堂皇的泰坦尼克号,那么2003年年初的思科诉讼案,似乎还只能算是它出海后遇到的冰山一角。尽人皆知,外患只能造成重创,而内忧才真正致命。但谁也没想到,华为的“内忧”这样快就浮出了海面——已离开华为的创业元老刘平也将华为推向了被告席,诉讼的标的是华为的内部员工股权。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华为的第一宗股权纠纷案。

  2003年5月27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刘平还只是一个开始,随后,黄灿、王金甫等创业元老也相继通过诉讼就股权问题向华为发难。

  虽然此案应华为要求将不公开审理,但几位元老的举动在华为员工心中仍掀起了巨浪。因为案件所涉及的股权问题,一直是华为的最高级机密。据说华为内部真正了解股权结构的人,包括任正非在内可能也就两三个人。

  如果就事论事,我们会关注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因为时下的华为正急切盼望尽快海外上市,以解决现金流的短缺。这里的热闹不言而喻。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放远,就不难发现这一案例的真正门道:

  员工持股作为国外已经普及推广的激励手段,目前已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在初创期起到了增强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就华为而言,职工持股曾使2万多华为员工甘愿倾其全部青春和热情,并创造了一个商战奇迹。

  而今,“天下”得到了,但由创业元老的退出机制所引发的纠纷,却似乎使曾充满了激情与梦想色彩的员工持股面临一个瓶颈,抑或,是我们一些企业及员工对于员工持股的错误理解面临一个瓶颈……

  一些元老似乎不愿再保守华为的秘密了,但不管孰是孰非,此案所揭示的又何止是一家企业的秘密呢?此时此刻,我们还是想引用任正非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一个注脚,同时送给所有正在或意欲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

华为股权雾中之花?

《经济观察报》记者 蓝 姝 本刊记者 邓羊格

  [失衡的财富分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为元老们的心理失衡应追溯到2000年。那年,华为最年轻有为的“少帅”李一男离开华为自立门户,国外几家赫赫有名的理财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在他们眼里,华为这几年的滚动发展速度不亚于当初的微软神话。李一男又是深为任正非所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而当时高盛将华为的总身价评估为100亿美元,猜想这位年轻的天才“少帅”至少应该是身家上亿。然而当他们惊闻李的身家不过千万时,只得在质疑与困惑中摇头而去。当后来的深圳比亚迪、联想造就了一串千万、亿万富翁的故事并为企业的创业者们所津津乐道时,华为的创业者们却是万千滋味在心头。他们很清楚,“在华为,没有一个创业者成为亿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都很少”。尽管华为的滚动发展是一个神话,但神话后边并没有神话般的财富分配。

  祸起华为电气

  望着远方天空上演绎着的财富神话,华为人还只能浮想联翩时,金色的光圈突然开始罩向华为电气的上空。2001年新年刚过,华为与爱默生电气签下秘密协议,将发展不错的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以6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卖给电气大王爱默生,改名安圣电气。

  爱默生看中了华为电气的一群精英员工,为了防止华为卖一个空壳给自己,因此协议约定华为电气所有员工在4年内保持稳定不动。

  华为电气是华为与各地电信管理局合资成立的控股子公司。在清理员工股权时,华为最初提出以1∶1兑现,结果遭到以张群为首的华为电气员工的强烈反对。华为电气员工全体行动,提出了按1∶7兑现的条件。双方几经拉锯、交涉,最后的结果是以1∶4比例在4年内逐步兑现。

  消息一出,华为技术员工恨不能生为华为电气人,华为一部分创业元老们更是为手头1:1的兑现感到气愤难平。在与任正非多次协商调整股权兑现比例不果的情况下,刘平率先拿起了法律武器。

  落井下石?

  刘平状告华为之事在媒体上一曝光,新浪网友迅疾展开评论。很多人对刘平在华为与思科官司吃紧时告华为一状表示气愤,认为是在落井下石。而刘平却认为这是两回事,与华为就自己的股权事宜进行协商从2002年5月份就开始了,如今走进法庭实属无奈之举,并无意伤害华为。他称:思科听说了他告状的事情,曾想找他联手合作,被他一口拒绝,尽管他知道很多关于华为的核心技术秘密。

  刘平说:“对华为,我有着深厚的感情。”

  1993年2月刘平进入华为(均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当时正是华为数据业务起步,急需新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刻。学技术出身的刘平一路从软件工程师、交换业务部副总工程师开始,逐渐成为华为的技术核心人物。1995年华为开始进入数据通信领域,刘平担任当时成立的数据通信项目组组长。此后,刘平一手打造了华为最早的研发中心——北京研究所,华为很有卖点的系列产品均出自刘平担任总经理的北京研究所之手。华为由此建立了一条完整的数据通信产品链。2002年1月,刘平以“内部创业”的形式“体面”离开华为,同时要求领取自己在华为多年来以业绩与奖金购买的股权。华为按照1999年刘平持有的股数354万股以1∶1的比例计算退股,兑给刘平现金是354万元。这笔现金还必须经受华为审核这一关。“审核”是华为的一个内部规定,员工内部或者自己创业在离开华为的时候要拿到完整的股权必须接受华为的审核,其条件包括创业公司的产品与华为不构成同业竞争、没有从华为内部挖墙脚等。

  1∶1 ?!

  一个在华为工作近8年的创业元老离开时354万股股权兑现了354万元。刘说这个股权数目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奖金逐年以1元钱1股的价格向华为不断追买的结果。和其他购买股权的员工一样,刘单纯的期望也在于将来离职时股权的增值。但354万股的股权在他离开时的现金兑现就等于他的股权数,而10年来,华为的注册资本从7005万元增加到32亿元,总资产达到近100亿美元(按2000年高盛对华为的评估)。如今,华为的滚动发展以及股权的增值与己居然无关!这在刘平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更令刘平想不通的事情是:就在刘平离职两个月后,也就是2002年3月,华为给离开的员工的兑现比例是1:2.64(当时华为自己测算的每股净资产),“仅仅差了两个月,就有两个天壤之别的兑现标准。”

  “在华为的10年里,血脉里燃烧的全是被任老板点燃的干劲与热情。”另一位离职者黄灿回忆,“在那种氛围里,我们大多变得很单纯,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总是相信任老板给我们说过的话都是算数的。当初老板要我们买股权的时候,他也说得很好,甚至提到了将来可能会上市的问题。”

  “在老板的那种氛围下,我们几乎就没有怀疑过什么。”预想中,刘平相信自己每一年都购买的股权累积下来会随着公司的滚动发展一起变成一笔可观的财富,但他心中忐忑的是不知究竟能变成多少。虽然从1998年开始刘平就是自己领导的那个部门的股东代表,“但每次开股东会我只是举手和签字”。刘平说很多的签字都是要求他们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签。他很多时候只知道是按照老板的意思做,但并不知道签什么字。直到离开时华为给出的兑现方式,才彻底打碎了他的梦想。


1 2 3 4 5 6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股权换诚心”的尴尬 (2005-11-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建)
*华为之困 (2003-10-13, 《知识经济》,作者:韩成栋)
*华为的危机: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吗?--华为与思科的差距 (2002-12-23, 经济观察报,作者:姜汝祥)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