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建立有真正市场价值的白酒文化? 最近看到网上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浓香型白酒能够在近几年得到广泛认同、传播。文章从川派麻辣文化的流行得到启发,提出由于麻辣饮食的普遍传播和被接受,导致消费者对刺激的要求增大了。作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川菜以其特有的浓重味道在国内大中城市得到普及,人们吃着川菜,品着浓香的川酒,感觉非常的爽心。以前北方人习惯于清香型白酒,因为本地风格的菜肴配这样的酒还是比较适合的;当川菜大举进入以后,人们在受着麻辣的强烈刺激时,就感觉清香型的酒已经不够味道了,加上人们的喝酒习惯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从高度变为低度,这时的低度清香型酒就显得更加没味,酒量大一些的人甚至会觉着味淡如水。由于浓香型酒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使人们对酒的理解更加简单,好喝的标准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酒香浓淡的程度上,对酒好坏的评价,仅仅建立在这个酒是否上头的简单标准上,传统品酒的方式、过程和对酒的综合理解已经不复存在。 这篇文章的观点,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对白酒文化流行的分析。 但我纳闷,同在这个时期比川菜更为流行的是粤菜系,粤菜的清淡为什么未能带动清香型白酒的流行?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清香型是北方酒,粤派是不会去带动它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粤派也是需要美酒来助兴的,事实上它已选择了浓香型,只不过是低度的。也许,搞清楚消费流行文化的产生根源是什么,对酒文化和某种酒型的推动更有价值。 近几年,几乎所有的白酒企业都在发誓要推出自己的“文化酒”。这也是白酒市场竞争日趋惨烈的无奈。全国有4万多家白酒商,13万多个白酒品牌,白酒极低的进入门槛,很容易使得整个行业变得同质化。游戏中的人们,谁都想尽早脱离苦海,证明自己与别人的差别。毕竟这是一个差异即生存的时代。 有趣的是,有专家和酿酒技师实验证明,在现代工艺技术的魔力下,甚至可以做到粮食酒精勾兑的浓香型白酒,比自始自终酿造的普通白酒口感更佳,且入口“平滑、和顺,不上头”。这些都恰恰是现代普通消费者评价好酒、差酒的主要标准。哈,今天的李鬼比李逵更受公众青睐!面对李鬼在公众面前得意的明星风采,坐在观众席上默默无闻的李逵可谓百感交集,这真是让那些踏踏实实酿酒,一直自许为“纯粮酿造”的企业产生莫大悲哀。存在即合理,这也成为一些老牌名酒商不惜出身名门的名节,奋不顾身加入勾兑酒精制造名酒的大军的理由,也成为换瓶贴牌OEM的兴奋剂。 当许多酒商发现自己生产的酒在撕去标签后,连自己也分不清谁真的更好之时,文化就成为灌注在瓶子中增加水酒价值的救命草。现在大家都在讲,经历了勾兑酒、广告酒、品牌酒,正在进入文化酒时代。什么是文化酒?当然是装了文化的酒。那么,酒瓶里的文化是什么呢?说法很多,不外乎中国饮酒历史,书籍记载的酒历史,相关古代文人骚客的饮酒诗词,各个酒厂的一段甚至多段佳话、故事、逸事,还有各种香型之争——血缘正统之争,历史悠久之争,谁更优秀之争。零零总总加起来就是酒文化吧。但这只能说是酒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一些现象的总结,属于酒的历史文化。我想消费者是不可能了解这么多“酒文化”的,也不可能有耐心去了解这些古董,顶多知道一点皮毛也就罢了。谁也不会在每次喝酒时,都要想一想或问一问这瓶酒里有谁说过什么,还有什么传说——这多累呀。这也就是简单的快餐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可能连酒商自己也没搞清楚,酒的历史文化与酒的消费文化、或者说与直接导致消费者选择购买理由的文化是两码事。真正酒消费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一种香型流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消费者进行选择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些文化对酒商、消费者的引导价值在哪里?看起来无论消费者还是酒商都是一头雾水。我们看到无论哪个流派、哪个香型,对自己的酒都是评价“历史悠久(而且还在不断变长),入口绵甜、和顺、不上头、回味深长”。消费者不清楚不要紧,消费者需要酒商引导。酒商自己也不清楚,可就掺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