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飞利浦“改邪归正”为何因? 新闻链接:2003年5月12日上海讯--值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之际,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向中国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总价值为330万元人民币的便携式病人监护系统、移动式X光机、照明、通信和家电产品,以及全体员工的100万元爱心捐款,主要用于支援北京小汤山医院、协和医院等抗击非典的一线医院,并向一线的医护人员表示慰问。此外飞利浦将40部待机时间可以长达一个月的9@9++手机捐给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供其在中国各地考察抗击非典情况期间使用。 对于曾经与飞利浦公司针锋相对的中国企业,和一些参与过对飞利浦发起的历次反倾销报道的新闻媒体来说,这条消息可算是显得有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在人们对飞利浦的记忆中,除了那些剃须刀、电熨斗、节能灯之外,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就是飞利浦对中国彩电企业和节能灯企业发起的反倾销事件了。 从1988年开始,飞利浦中国彩电企业发起反倾销诉讼后,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彩电立案反倾销,征收的税率从15.3%,到28.8%,又到25.6%,最后达到44.6%,致使中国出口欧洲的彩电逐年减少,最后完全被赶出欧洲市场。这一过程持续了12年之久。 在长达12年的彩电反倾销诉讼之后,飞利浦在中国已有32家企业,一方面是对中国市场的大力开拓,一方面又对中国产品竭力封杀,两种行为出自一家之手,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那就是欲以高额反倾销税将中国产品赶出欧洲市场,从而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 就在彩电反倾销的呐喊声中,或许谁也没有注意到围绕毫不起眼的节能灯所涌动的暗流。中国节能灯生产厂家怎么也闹不明白,国内市场一夜之间冒出个大买家,甚至把库存产品都抢购一空。然而来自欧洲市场的信息则是一番之与形成强烈反差的景象:欧洲节能灯市场,被飞利浦占尽风头,价格也比中国低,于是一场欧洲市场节能灯保卫战拉开帷幕。而这场战争各方使用的唯一武器便是降价,这是继彩电之后的又一场价格大战,正当中国节能灯为保住欧洲市场而频频降价时,一纸反倾销诉讼,把中国节能灯生产企业搞懵了,因为起诉他们的是他们熟悉的节能灯的发明者飞利浦公司。 正是由于飞利浦的精心策划,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和节能灯发起了反倾销调查,致使中国的彩电不能进入欧盟市场,节能灯也面临被赶走的命运。形势危急之际,中国企业恍然大悟,决心联合起来,共同御敌。 面对飞利浦的“阴谋”,中国节能灯企业则几乎全行业面临灭顶之灾。飞利浦这一招“借刀杀人”之计,阴险之极,让中国节能灯企业怒不可遏。 令飞利浦没有想到的是,他自认为稳操胜算的招数点燃了中国人的民族情节,从2000年4月下旬开始,中国部分媒体开始就飞利浦参与封杀中国产品一事进行报道,严词批评飞利浦的所作所为,相关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事件经过媒体充分曝光后,引起了政府、业界、消费者以及广大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全国上下对飞利浦(中国)一片声讨和批判之声。 这下飞利浦慌了,它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其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会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威胁到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的前景。 于是飞利浦紧急组织成立了“危机公关”小组,采取系列公关手段挽回形象损失。飞利浦“危机公关”的本意可能本想给媒体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是它在记者们面前的表白恰恰证明了媒体对其发起反倾销诉讼背景和用心的报道。 同时飞利浦准备带给中国企业的“善意”或者称为“恩惠”也被中国同行严词拒绝。飞利浦表示,为了帮助中国企业,飞利浦愿意组织必要的专业人士和资源使中国厂商搞懂调查的过程,提供所要求的信息。飞利浦要帮助中国企业的请求尚未得到中方的明确答复,随后飞利浦高层官员真的率领从英国聘请的律师及飞利浦中国集团多位官员来到中国,与中国厂商及有关行业协会、政府官员会面,要帮中国企业。飞利浦表示,他们请来的律师愿意免费为中国厂商代理诉讼。 但是愤怒的中国同行并不领它的情,中方厂商当即予以拒绝。他们表示:飞利浦告了我们,现在又要来帮我们,这让我们想不通,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中方厂商当场严词拒绝了飞利浦的“善意”,并要求飞利浦撤诉。飞利浦表示,撤诉不可能。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其聘请的律师只好返回欧洲待命。 飞利浦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企业、消费者、媒体等方面的强烈愤怒,在中国媒体和同业的炒作和对抗下,飞利浦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损害,对于飞利浦在中国市场对未来的潜在客户的开发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飞利浦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产业发起的反倾销诉讼经媒体大范围报道后,不但伤害了中国公众和许多消费者的民族感情,对飞利浦的举动产生强烈的厌恶,而且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层的极大关注。 中央电视台发表了这样的评论:“飞利浦参与了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起诉,彩电、彩管、节能灯、传真机……也许中国的企业在这4起反倾销应诉中会输,甚至会输得很惨,但是可以肯定,当欧盟宣布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时候,中国人拒绝飞利浦的运动也将同时开始。”作为国家电视台,针对某一个企业发表倾向明显的评论,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就此一举,10年辛苦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破坏了。 明眼人一看便知,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政府最强有力的喉舌之一,它对一家外资跨国公司的行为做出的评价和断言的背后是什么,笔者想,关于这个问题不言而喻。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