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失败中获取成功的经验--读《考验》有感 电力部广西管理干部培训学院院长 尤彪博士 在没有读到李海龙的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对企业管理是有发言权的。这不仅是因为从事了十余年的跨国公司的研究和对企业的管理原因,而且,近年来我不断的读了不少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得自己一些对企业成败的个案分析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读了《考验》之后,我还是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沉重感觉。因为《考验》的核心就是在谈“失败”这个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显然,“失败”这个词被几乎所有人认为是一个“不祥”的,“晦气”的,几乎没有人愿意提及它。 尽管人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警句名言,但谁也不愿意言“败”,哪怕他正在体验着失败的煎熬。不愿意归不愿意,而在实际生活中,“成”与“败”却总是相伴相随的。就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英武盖世的关云长,也留下了自刎乌江、败走麦城的千古遗憾。 世上虽然没有卖后悔药的,因为一旦失败就如“覆水难收”,无法挽回,但是每一次失败都会成为一次极好的学习反省的机会。因此,自古以来,先贤们就不仅看重成功而且更重视失败,还留下了“吃一堑长一智”的至理名言。正视“败”、看重“败”,并不等于喜欢“败”,实战中就一定“败”,而是客观而辩证地认识胜与败的关系,善于从“败”中汲取教训,进而努力转败为胜,从这个意义讲,知“败”者才可能少败而多胜。 “失败文化”的核心,简单说,就是辩证认识“失败”,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失败”,增强勇气和信心,积极探求转败为胜的办法并努力去实践。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巨大成功者,绝大多数其实也都是“失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不断丰富着“失败文化”的宝库。 一个企业,无论它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无论它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怎样的高超,在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特别是跨国企业的经营中,由于受到政局波动、经济衰退、文化冲突、人才匮乏、用人失当、市场策略失误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出现一些失败产品和利润亏损在所难免。 问题是,面对失败是文过饰非,遮短护丑,高枕无忧?还是吸取教训,找准“病根”,吃“堑”长“智”?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种泾渭分明的“成功素质”结果必定大相径庭。 掩饰失败,不敢言败,必然陷入失败的泥坑不能自拔,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和阴影,一败再败,直至惨败破产倒闭。 正视失败,对症下药,就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成功,这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之道理。 如果对自己的失败产品百般护短,担心亮“丑”会砸了牌子,丢了市场,毁了信誉,压根儿就没有主动“曝光”的勇气。这种逃避失败的心态怎么可能激发创新之动力呢? 在《考验》中我们看到,这些经历失败或称“失利”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全球市场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的考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已经有了够多的积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这些失败,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都是一次获取在这个还相对“陌生”的市场取得更大成功的养分的极好的机会。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蕴藏丰富,而且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最诱人的还是十几亿的消费者数量和很多尚待开发和提升的“空白市场”。 希望跨国公司们能够勇于面对“失误”,也学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中国这个充满了诱惑,又潜藏着许多文化、经营管理模式冲突“陷阱”的魅力市场,有效的避免一些别人已经走过的危险的“沼泽”的同时,继续取得骄人的业绩。 李海龙的这本《考验》值得一睹!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