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基业”需慎行--跨国公司败阵中国的原因及其启示 跨国公司自从登陆中国以来,故事不断,风波不息,成为了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话题。入世以后,各大跨国公司更是前呼后拥,蜂拥而至,使中国市场成为了国际资本的避风港,跨国公司扩展疆土的新战场。然而,跨国公司入土中国后,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前路坦荡,尤其是近两年,它们也开始遭受失败、无奈和迷惘。市场占有率下降、客户源减少、销售渠道受阻等等都成了它们的尴尬。到底隐藏在尴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济不景气、时机不成熟、政策失误、还是水土不服? 我觉得,关于这些问题,最近热销书市的《考验》给了我们一系列中肯的答案! 忽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尚且如此,何况一个穿越国界的超级跨国公司呢?产品的质量再好,做工再严密,质量也不可能达到100%合格率,出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想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谅解,关键是出了问题如何解决?是以良好的态度,平和的语调来协调呢?还是逃避、赖帐,敷衍顾客呢?众所周知,奔驰汽车本是权力、富有、尊贵、名望的代名词,因此进军中国后,发展非常顺利,然而自从武汉野生动物园砸奔事件后,深圳\西安\广东\北京等地相继发生因奔驰汽车出现质量问题,不但如此,公司对消费者群起起诉不屑一顾。这样对客户不负责任,怎么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过度信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作流程: 登陆中国的跨国公司一般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绩,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然而就是所谓的“成熟”,使它们忘记了文化的差异,以为它们的战略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结果不幸进入“误区”而招致失败。就以“奥美”为例,作为世界十大传播公司之一,初到中国,不少国内知名企业慕名而至,希望通过奥美创造营销奇迹,可是最后许多合作如奥妮洗发水、江中治药的广告推销策略都以失败告终。奥美把他们一贯的工作流程葫芦画瓢一样搬到了中国,遭遇今天的尴尬也是可以想象的。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许多跨国公司入土中国后战败而归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作者芬伦斯.米勒曾强调:“每一家公司现在都必须分析其文化,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竞争地位,而且还因为我们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公司的文化来决定。”,还说:“凡能正确掌握在未来环境中影响企业文化的内外力量,并能采取相应措施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以广州标致为例,合资双方由于后期在汽车的造型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标不一,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年产15辆的标准,最终解体。如果双方对彼此的文化不够了解,合作后期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和矛盾,以致没有办法协调而导致合作失败,这样的教训是惨痛的。 合资规模过度扩张忽略品牌宣传:很多跨国公司都把中国看作一块肥水宝地,刚一登陆中国,就急于散布网点,推销各种业务,导致没有形成核心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很低。例如德国的汉高公司,初入中国之时,动用约3亿美元在华建立了11家三资企业,业务涵盖汉高的六大类主营业务,地点遍及京沪穗以及桂林、四平、汕头等大中型城市,可是汉高从国外引进的“宝莹”、“威白”以及国内品牌如“天津加酶”、“海鸥”、“天天”、“桂林”牌等产品都被局限在了各地,至今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品牌。因此未雨绸缪先规划,要想取胜,必须有计划,脚踏实地按进度办事,否则规模太大,成本投入太高,反而取不到好的业绩和效果。 “骄傲自大”症:跨国公司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管理科学,于是一些企业难免犯上了“骄傲自大”症,认为自己可以所向披靡,百战百胜。其实,无论是商场还是战场都没有常胜将军,夺取每一个市场,都需要谨慎行之,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然而,胜利往往可以使人冲昏头脑,变得官僚主义十足。就拿家电业的 “日立”来说,起初也是由于论资排辈,官僚主义盛行,亏损严重,最终不得不进行改革。 第 1 2 页 下页:《考验》给人们的启示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