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滑油市场2003综述 2002年润滑油市场已尘埃落定。除中国石化润滑油业务重组、成立润滑油公司外,似乎没什么轰轰烈烈的活动。不像汽车行业那样惊人的火暴,连业内人士都慨叹2002年是汽车的春天,结局是皆大欢喜。而润滑油业却是惨淡经营,波澜不惊。两大集团公司的润滑油公司在海外军团和地方军团的夹击下,日子甚为艰难。中油润滑油公司亏损2.3亿元,已是连续三年亏损。而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也只有区区四百多万元的利润。但以统一为代表的地方军团,活动异常活跃,销售量增长很快,却也一支独秀。特别是在媒体的各种不寻常的动作,好像民族润滑油品牌大旗唯他们才能扛起来。但是,综观中国润滑油市场,应是三分天下——中央军、地方军、国外兵团,各得其所。而真正有实力与国外军团抗衡的中国军团目前只有所谓的中央军-----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自1993年润滑油市场完全放开以后,由于润滑油进入门槛较低,社会上迅速掀起类似当年“大炼钢铁”一样的大办润滑油的风潮,高峰时,全国润滑油调合厂达四千五百多家。而当时的中国石化总公司占有全国80%以上的润滑油资源,由于旗下各润滑油生产企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润滑油市场上丢城失地,时至今日,中央军团在润滑油品牌、高档油市场占有率、营销体制和竞争力等方面已毫无优势。 两大集团润滑油改制已刻不容缓。进入二十一世纪,两大集团终于醒悟,开始重整河山了。中国石油集团捷足先登,于2000年整合旗下十多家润滑油生产企业,成立了润滑油公司。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在体制上、业务上、品牌上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力度之大开了国有企业的先河。在体制上,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按照国际惯例,把原来各调合厂由利润中心产销一体的架构改为各调合厂剥离销售职能成为成本中心,而把销售集中到总部分设若干个销售中心。这样以实现其“五统一、一集中”的构想。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诸侯势力太大,总部控制力不足,使得润滑油公司的许多举措流于形式,初衷难以实现,由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爱”的狭义思想,各润滑油公司各自为战,表面大家推共同领养的“孩子”,暗地里铆劲地销自己的“孩子”。为了眼前利益,各炼油企业仍然对外销售基础油和成品润滑油,给民办企业“输血”“造血”,造成润滑油价格混乱不堪。 中国石化集团紧随其后,于2002年也整合旗下六家润滑油企业,按照“五统一”的原则成立了润滑油公司。中国石化保持了其一贯谨慎的做法,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改革措施。中国石化的“五统一”采取了渐进的过程,步子虽小,但力度很大。中国石化在统一资源上力度要比中国石油大,做到了所有基础油资源都由润滑油公司统一配置,各基础油生产企业不得自行外销基础油。但在统一销售统一产品开发方面力度不如中国石油集团。润滑油公司旗下各分公司仍是利润中心,各分公司各自为战,互相抢夺对方市场,市场占有率此涨彼消,不利于迅速提高中国石化润滑油的整体竞争力。 国有企业一贯不重视品牌建设。几十年来,原中国石化总公司旗下十多家润滑油生产厂就有几十个品牌,在1996年开展的六统一中,曾经想统一到“火炬”牌,但流产了,没有成功,最后剩下“飞天”、“七星”、“长城”、“海牌”、“南海”、“独山子”六个较为知名的品牌。但从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和市场认知度等方面看这六个品牌也只能称得上地方品牌,当然,“长城”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8年两大集团重组,五大品牌分属两大集团,中国石油拥有“飞天”、 “独山子”和“七星”,中国石化拥有“长城”、“海牌”和“南海”。从当年的知名度来说,“长城”是中国第一品牌,“海牌”是华东、华中的第一品牌,南海则独霸华南、西南市场,显然,中国石化比中国石油更有品牌优势。于是,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急忙推出统一的品牌“昆仑”,而且广告力度很大,更有媒体惊呼为“横空出世”。但一年下来,远未达到预期效果。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少之有少,更影响了“飞天”和“七星”的发展。结果是:统一润滑油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不得不调整战略,作出了继续保留“飞天”和“七星”两个品牌的决定。绕了一个弯又回到原点,教训不谓不深刻。 统一品牌无疑是正确的,区区一百多万吨的规模,品牌太多都不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关键是如何统一。新创一个品牌,要看这个品牌比原来的品牌有无优势。“昆仑”比起“飞天”和“七星”,毫无优势可言。 一、“昆仑”是一个新品牌,其客户认知度无法与有几十年历史的“飞天”、“七星”比。舍“飞天”“七星”而树“昆仑”实是得不偿失。 二、从字面上来说,“昆仑”也无优势,如果说“飞天”与甘肃 、“七星”与辽宁,“独山子”和新疆都有密切的关系,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那么同样“昆仑”也与西北有密切的关系,同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都难以成为全国性的品牌乃至国际品牌。那又何必舍“飞天”“七星”而树“昆仑”呢? 三、较理想的办法是,第一步,在“飞天”和“七星”前面冠以“中国石油”或“Petrol China”字样,逐步强化“中国石油”或“Petrol China”,弱化“飞天”和“七星”,达到统一到“中国石油(Petrol China)”品牌上来。“中国石油(Petrol China)”的品牌效应已是国际化的,另外也达到了国际惯用的公司名与品牌名的统一。 而中国石化则提出了“暂时保留三大品牌,逐步统一到长城牌,但三大品牌前面都要冠以中国石化字样”的战略。这无疑是比中国石油更切合实际的做法。但是统一到“长城”牌将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同样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不提倡统一到“中国石化SINOPEC”而非要统一到在“长城”牌呢?难道“长城”的品牌价值比“中国石化SINOPEC”还要大吗?如统一到“中国石化SINOPEC”上来,“长城”、“海牌”、“南海”作为分品牌,就有效地解决了润滑油品牌统一的问题,也为其他产品如沥青、塑料等的品牌统一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同时由于市场定位不同,多品牌也易于市场覆盖,例如,“长城”主打高中端,“南海”主攻中端市场,“海牌”则以低端产品出现,这样可以全面开花。日化行业的宝洁尚且都有低端品牌,基础行业的润滑油有未尝不可能。 由于两大集团在润滑油重组中,没能解决体制和营销观念、品牌观念的问题,所以,润滑油市场占有率和效益问题并没有多大起色。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成立两年多,失地没能收复,连续三年亏损,同时加剧了与基础油生产企业的矛盾,大庆炼厂以停产润滑油以示抗议,结果却令人失望。中国石化虽然在头年实现了所谓的三不减的目标,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与洋油比高低的目标。但愿两大集团的领导人,能在润滑油业务的运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为中国民族品牌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来有人写了一个东东,叫《润滑油行业的“皖南事变”》,作者把眼前的局部胜利当做了战役的胜利,颇值得商榷。首先,在安徽市场,国外兵团是以美孚为尊的,壳牌充其量排第三,壳牌在整个安徽年销售不过四五百万罢了;第二是安徽是一个小市场,其省会合肥有地头蛇德国的“福斯”盘踞,有市场新军“嘉实多”的虎视眈眈,其每个品牌月销售不过1000箱左右,也就是年销售二百多万,比南京、苏州、无锡都低,更不用说上海了。我们应该知道这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