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达 中国色彩梦想 1877年,美国一名叫乔治·伊士曼的年轻银行职员热衷于照相,当时的照相器材非常笨拙,操作繁琐,着手研究简化照相技术。1880年乔治·伊士曼在位于纽约州曼切斯特(Rochester)的一家商店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总共就四人,生产当时优于世界上其它同类产品的干片。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接着柯达着力开发商用胶片,直至成为全球影像行业的领导者。1909年,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出口部经理来到东方神秘国度---中国;1927年柯达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子公司;1981年柯达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代表处;1994年,柯达与厦门福达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后,第一家柯达快印中心成立;1995年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柯达大中国区成立;1998年,柯达(中国)有限公司和柯达(无锡)有限公司开始营业;1999年,柯达大亚洲区成立,总部设在上海;1993年,柯达胶卷和相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占在第3位和第4位,当时柯达仅在北京、上海、广州设有3家代表处,柯达在中国的加盟店只有300家,是富士的1/10;2000年,柯达在成都开设了第5000家快印中心;2002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发展到8300家,2003年8月柯达彩印店发展到9000多家,而且每年在以1000家的速度递增,柯达店是富士店的3.5倍。柯达中国的产品线也非常丰富,涉及到民用影像产品、专业影像产品、磁记录产品、医药产品四大领域。中国市场上柯达与富士是棋逢对手,在20世纪80年代,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无疑是中国市场影像市场的领导者,10年时间,柯达超越富士,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柯达靠什么战略成就了在中国的发展? 尽管柯达很早就来到中国,但身处日本富士近水楼台先得月。柯达把全球胶卷业务转向中国之时,富士已经在中国占领了70%的市场份额,作为全球竞争性对手---富士无疑成为柯达中国市场无法逾越的高峰。而1988年,中国政府的“全行业合资计划”即“98协议”成为柯达在中国的命运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率高达70%,1927年就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的柯达并没有为其带来60年代之后在中国的成功,而1998年,成为柯达在中国的命运生死重要之年。当年,中国感光行业累计亏损和负债近百亿元,到了崩盘的边缘,中国政府已经没有退路。但中国政府不同意企业个案合资,必须与中国感光行业全行业合资,富士权衡再三,最后,选择了放弃。而柯达此时的处境也不妙:一、业绩停滞不前,深陷投资者信任危机。二、柯达在美国本土市场输给了日本富士。三、全行业合资计划需要10亿美元的投资,是柯达公司近30年来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况且投资10亿美元到业绩排在全球十几位的中国市场上,而对柯达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全行业合资计划最大吸引在于是协议排它性质即:全行业合资协议实施后,3年以内,外资感光材料企业不得在国内投资建厂。柯达与富士的中国市场竞争中,全行业合资计划实施无疑是柯达牵制竞争对手的重大战略举措。于是,柯达在中国市场上走了关键一步,携10亿美金巨资,与中国政府签订了“98协议”。厦门公元和福州福达与柯达合资组建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阿尔梅和柯达组建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其它上海、天津、辽宁的三家企业不参与合资,部份资产出售给柯达,先后破产清算。10亿美元的合资计划实际执行中追加到12亿美元。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柯达是一家远见卓识的跨国公司。合资一年后,厦门柯达上缴国家税收1亿元,而全行业合资计划的另一个结果:柯达把富士拒绝在中国市场三年。2002年富士重返中国之时,柯达胶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攀升到60%,而富士在中国市场已经论为二线品牌,无法与柯达抗衡,只能和中国乐凯、日本柯尼达、比利时爱克发等厂家争夺剩余的40%市场份额。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