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六问海尔 美国《商业周刊》对海尔“国际化”生产的质疑,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海尔经营状况最严厉的批评。尽管在这之前,国内媒体已经试图从“神化”海尔的惯性中挣脱。不容置疑的是,国人一直对一个在无数光环下更真实的海尔,同样怀有了解的渴念。 本刊特约记者经过青岛等地一线的调查和采访,对海尔尝试做一个“还原”。这并非“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真实、健康的海尔,超过需要一个“神化”的海尔。 我们还原海尔,绝非要否定海尔。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本土企业之一,海尔品牌、海尔管理、海尔文化、海尔经验都是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希望的是,海尔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变,勇于直面自己,勇于挑战和进一步超越自我。因此,进行清晰的自我观照就成为一种必要。 ——本刊编辑部 2001年12月26日是海尔创业17周年纪念日,海尔选择这一天向300多位各界来宾宣布:2001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将达到60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了50%。数字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外界的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私下里都在质疑这一数字的可靠性。因为根据他们的计算,海尔的销售额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如此高的地步。人们试图探究这一数字的由来,却都遭到了挫败,海尔拒绝透露相关的详细信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秘密还是被渐渐揭开了。据知情人透露,1999年以前,海尔在公布自己的经营业绩的时候,一直都是使用“工业销售收入”这一字眼,1999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入为268亿元人民币。而到2000年,这一称呼却被改为“全球营业额”,而数字也骤然增长到了406亿元人民币。名称的改变是包含了许多玄机,其中包含了大量事实上的重复计算。比如海尔物流本部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它下属的采购事业部(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是一个专门为海尔采购各种配套零部件的机构,从配套厂家采购来各种原料配件,然后再转手倒卖给海尔的各生产部门,这应当是算作营业额的。海尔商流推进本部也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下属的海尔工贸公司(工贸事业部)从海尔的各生产部门买入生产出来的成品,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卖给消费者,这也应当算作是营业额的。需要指出的是,海尔采购公司和海尔工贸公司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平价入平价出,各种货品在经过它们的转手后,都可获得一定的增加值,以作为这两个部门独立的营运费用,甚至还可以有利润。 这也就意味着,同一件商品,从它采购生产到最终卖给消费者,其营业额在海尔内部可以被重复计算3次。 据一些人士透露,海尔集团去年的总销售收入也就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它自1999年之后的两年里,其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十分有限的。且这种增长还是在海尔增加了大量的新产品,如PC、手机、中央空调等的基础之上。 作为一只股票,代码600690的青岛海尔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相当优秀的。 自上市至今,其利润始终保持20~30%以上的速度增长,它的分配也总是相当慷慨,几乎每年都有现金分红。但就是这样一只著名的且回报突出的绩优蓝筹股,市场却似乎并不怎么太感兴趣。2001年报公布海尔的税后每股收益高达0.77元,而海尔的股价却只能长期徘徊于14~15元左右,明显偏低。特别是在近段时间的股市大跌中,海尔股票更是损失惨重,其股价已经跌穿了前期的平台,暴跌至12元左右。 为什么一只声名显赫、广受好评且一直都回报优厚的股票却不为人们所认同?是因为人们对海尔的经营业绩不信任,还是因为人们不看好海尔的赢利前景? ... ...(本文尚未结束)... ... 因各种原因,本站无法在此提供此文全文,请见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