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健康”类保健品如何摆脱“亚健康”? 据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美国每年600万人被怀疑患有“亚健康”。澳洲处于这种疾病状态的人口达3700万。在亚洲地区,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则更高。不久前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调研发现,接受调查1000名白领员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着 “亚健康”带来的病痛,并且至少有半年病史。以至于医学界不得不把“亚健康”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据国家卫生部对我国10个城市的工作人员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都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它是潜伏在人体内部的隐形“杀手”,以“积劳成疾”的“慢性自杀”方式迫使机体向疾病、向死亡迈进。如果有一天我们惊呼,为什么自己也会患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甚至癌症时,那么,亚健康就是当初被您忽视的“罪魁祸首”。 “亚健康”蕴涵着巨大市场容量,可以说这是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熟悉保健品行业的都知道海尔集团曾经推出过一种保健食品--海尔采力。该产品效果好、设计漂亮;采力拥有海尔品牌的巨大价值和强大经济实力。海尔集团在进军保健品行业时信心百倍,张瑞敏曾许下宏愿:"我们要用海尔的先进经营理念,来改造中国的保健品行业。" 然而该产品投放市场后,投入了上亿推广资金,收效甚微。 在青岛提起海尔的“采力”,自然让人联想起“亚健康”。“采力”从一上市就将“亚健康”概念贯穿在宣传始终,“采力”就其产品本身来说很不错,但这么一个不错的产品,有着“亚健康”这么好的概念,却没有在全国打响,的确很遗憾。近两年市场上出现过一些“亚健康”宣传为主的保健品要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爬行、举步维艰,要么过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第三状态”。 消费者难以感知,是亚健康产品开发市场的壁垒;而一旦在医院中检查出身体不适,更多人会在医生的推荐下选择药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保健品显然机会不大。 亚健康市场不成熟,市场呈现慢热特性,在需求最迫切的消费者群体上又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这就是为什么众多“亚健康”类保健品表现不佳的原因。那么“亚健康”类保健品如何才能摆脱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也称为“疲劳综合症”。 具体表现为浑身无力、头疼头晕、眼睛干涩、耳鸣鼻塞、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等20多种症状;它还表现在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和流行病。当一个客观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对这种“病症”还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健康异常,他自然无从产生任何这方面的消费欲望,更谈不上掏出真金白银去付诸购买。所以这样的需求其实并不是有效需求,而他也不是真正的消费者。消费者对某个健康概念的普遍认知程度很重要,因为消费者脑海中有了围绕这个概念所衍生的认知平台,才有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意向。他们的购买支撑了最初的市场根基,他们的口碑和示范效应又有助于推广者顺势而为。如果一个概念推广伊始,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还是一片空白,那么这场“造势运动”起步之初,就等于被逼上了一条耗时费力的坎坷之途。采力的推广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功败垂成 。国内众多的“亚健康“类保健品也在这种背景下一次又一次的“壮烈牺牲”。要激发目标消费群的潜在消费需求、把它兑现为现实的购买力,就离不开以信息传播为主的过程和手段,说到底就是要进行市场培育、消费者教育。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史上每一波“概念行情”的启动,都离不开以众多厂商为主角的、大面积的扎实“科普”——补肾市场如此,补血市场如此,补钙市场如此,减肥市场如此,正在进行的排毒市场和维生素市场同样如此。 遗憾的是:由于亚健康本身就是一个“舶来”的新概念,还带有相当浓厚的现代医学专业色彩,既不象“补肾”那样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底蕴,也不象“补钙、排毒、减肥”那样通俗浅白、易于理解,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它的认知接近于零。对亚健康的症状和危害有较深入了解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广大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2/3的农村,亚健康概念几乎是一片“全盲区”。 消费者头脑中对亚健康概念的认识不会从天上自动掉下来,要依赖于舆论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积极引导。而这种舆论环境的营造主体,除了亲力亲为的厂商,就是广大的社会传媒。认真分析当下的舆论环境,就会发现可供亚健康概念妥善利用的新闻资源并不匮乏。从媒体近年来始终关注的CFS(慢性疲劳综合症)到“过劳死”,从白领人群的亚健康生活形态到形形色色的现代都市病,可以说到处都有适合亚健康保健概念巧妙切入的突破口。可惜的是:关于亚健康概念的新闻、话题和事件,虽也曾偶尔落入过媒体的视线,却几乎从未成为任何主流传媒的阶段性关注焦点。因为传媒没有将“亚健康“作为一个热点话题进行较长时间段的舆论营造,也因为商家推广“亚健康”势单力薄,致使对亚健康市场培育的春天尚未来临。 传媒的舆论导向具备商业宣传无可比拟的公信力背景,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传媒对某个健康概念关注上那么“一句”,其深入人心的效果可抵得上厂商饶舌“一万句”,这也是聪明的概念炒家总是盯紧媒体、苦心谋划借媒体之“势”的最大动因。从农夫山泉发起的纯净水与矿泉水之争到脑白金《不睡觉,人只能活五天》等新闻软文炒作,只要抓住了有利舆论环境这个“天时”,概念的推广就犹如顺水行船,不但事半功倍,更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传播成本。 以“亚健康”为传播概念的保健品企业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关于“亚健康”的新闻资源进行有的放失、形式多样的“事件行销”来进行舆论造势和市场培育,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亚健康”的危害,才能让企业所推广的“亚健康”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当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仅靠一两家企业来进行市场培育将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就象补肾、补血、补钙、排毒等市场一样,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进行概念传播,消费者教育,反而更早地培育了市场的成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